人造屏障有感
喻建国
扬孙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作者是到墨尔本去探亲的一位老人,文中谈到 ;一次他和女儿、外孙同出,坐上了轻轨列车,途中,外孙突然急需小便,而车厢中没有厕所,外孙闹开了,同车的人都前来询问和帮助,有一位妇女知情后,立即腾出一只饼干箱,送了过来。而后,一群乘客又为外孙筑起一座人造屏障。外孙在大家的关心下,便释心欢。文中透出澳大利亚常人互相关照体贴的善美精神,很令人感动。其时,我在三十年前的一桩往事,突然在我的眼前飘浮。
地点是在我国山东的青岛,那年夏天,上海市静安区教工会组织有意去青岛旅游的教工及其家属自费往游,我家四口人的第一次远游就从那一次游青岛开始。一天我们游过崂山后回城,车行不久,车内一位淑女便急难熬,与她一起的同伴们都在为她筹谋解急之法。这个讯息很快在车内传开了,不久,有一位与这位淑女及其同伴素不相识的男士,高呼:“有了。”原来他在车厢的后角落寻得洗车的一只铁桶。盛小便的盛器有了,可怎么操作?大家又筹谋开了。最后整个车厢调动座位,那位便急的淑女由车厢中部调到到车厢后节,由七、八位女同胞围住她,也是一道人造屏障,一件困难事就此解决。如释重负后的她,连声谢谢,对整个车厢的旅伴称谢。
我在读扬孙的语文课本中的《人造屏障》后,有一种感觉,似乎在旅途中为了个别人的不适而整车人都为其献计献策献力的事只有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才有,这篇文章的最后是这样写的:“我这个不谙英语的外公,也跟着他们母子向车厢里的乘客们道声:‘圣克又!’”一幅非常优美的众人善行图在大家的面前展开,善行的主体是金发蓝眼的可敬可爱可羡的人们。
其实,在旅途中人们的互相关照是常有的,不是吗,就在我读着这篇《人造屏障》,马上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了内容几乎雷同的事迹。三十年前的1980年,十年动乱后没过多久,拨乱反正也刚开始了没有多久,被“文化大革命”兜底搞翻的人文关系和善行德操正在逐渐复苏。就是在那样的年头,在若干个旅游群体组成的车厢内,当一位女士遇到生活中的困难时,整车人都会为其献计献策献力。平凡吗?崇高吗?值得歌颂吗?只是小事一桩。
从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人们在一个陌生的封闭环境中,在一个人烟相对稀少的环境中,对于这种环境中的善行具有操持的特别敏感,记得我在温哥华生活的时候,每天早上从居住处走往体育场的路上,难得会遇到一个人,当相错而过时,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招呼一下,说声:“good morning!”那时我常想:这些人真懂礼貌。几年前,我在浙西山区中度假,早上出门去锻炼,也很难得会遇到个把当地人,当我们相错而过时,我们也会不约而同地打一声招呼:“你好,赶路啊。”直觉得很温馨。人们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在一个人烟稠密的环境中,人们对于这种环境中的善行就会比较麻木。在温哥华的繁华市区,同样的早上,行人匆匆,相对交错时,哪里还会有什么招呼,真打招呼,我也没那么多的招呼啊;在上海市区,也是同样的早上,大家上班忙乎忙乎,交错而过时当然也只能自顾自地赶路,不会有什么招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