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泡沫会渗入到其他领域吗?


一直以来电影院都是自筹自建的,2002年“嵌入商业地产”影院开始登堂入室,打破了影院传统模式。当年,中影集团与中信深圳公司合作,在后者开发的中信城市广场项目中投资建设新南国影城,双方约定,中影向中信深圳公司支付总票房收入的5%作为租金。此后,租用模式逐渐成为中国一线城市影院建设的主流,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纷纷把影院选址于大型购物广场内。紧跟越涨越高的房价步调,影院向地产商支付的租金,也从2002年票房分成的5%,一路飙升到2009年的20%,业内人士普遍抱怨高房租制约了电影产业发展。

一般人都认为房价与房租价格不断上升,电影院成本上升,电影价格水涨船高,不断吹大的地产泡沫渗入到了电影票价之中。任何产品与服务价格均由要素价格组成,若是要素价格能够带动产品与服务价格上涨,那么,绿豆价格上涨,绿豆糕价格也将上涨;土地价格上涨,房产价格也将上涨;可是怎么样解释钢铁价格不断上涨,汽车价格不断下降?工作人员工资不断上涨,电脑价格不断下降?

“成本决定价格”错得严重,却十分流行,至今还是普通民众的常识。这种观点不但事实上存在反例,逻辑上也错得一塌胡涂。从生产与分配角度看,企业成本就是要素收入报酬,电影院投入房产、片源、设备、人工,相应地,要支付房产租金、片源租金、设备回报、人工工资。要是成本能够决定价格,影院为何不做个“老好人”,把房产租金与片源租金抬得更高?如果为了自己着想,更应该把设备回报与人工工资定到天上去才是。把普通员工工资定为每月100万,老板工资定为每月1亿,岂不更好哉?

错了!商品的价格与成本关系反过来才对,是供求竞争决定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决定生产成本。影院用房是自建还是租用,这两种方式要竞争,哪种带来的人气更高,票房更好,成本更低,就选择哪种。同样,购物广场用途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开设超市、服装店、装饰店、饮食店、影剧院等等,那种用途吸引的人气更多,租金更高,广场就选择哪一种。

购物广场的租金也不是由广场决定的,而是由广大消费者投金钱选票决定的。购物广场多种用途中,要是购买服装的消费者比较多,服装的生意比较好,商家的人工报酬才能比较高,广场的房租收入才能比较高。相应地,购物广场就会多开设服装店,少建甚至不建影剧院。广场之所以选择电影院,是因为影院开设在其中,预期前来观看的消费者会比较多,票房前景会不错,广场也能分得一杯羹。这个角度来看,广场与影院是“一路货色”,都是消费者选票的得益者,而不是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冤家。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日益发展,人均收入逐渐上升,人们生活水平与质量要求水涨船高。此大背景下,提升电影质量与影院环境,才能吸引广大观众,提高电影价格;电影价格上涨,影院投入要素报酬才能随之上涨,影院才可能选择人气更高,装修更华丽,租金更金贵的购物广场。不是地产泡沫渗入电影票价,而是消费者的钞票决定了电影价格,电影价格成就了地产泡沫。同样,是广大消费者成就了超市、服装店、装饰店、饮食店,这些商店成就了地产泡沫,非地产泡沫渗入了这些领域。(2010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