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哪座桥最适合赏月?【图】


中国的哪座桥最适合赏月?我推荐卢沟桥。你呢?卢沟晓月代表着什么?代表着北京的最佳景点。卢沟桥也是北京及华北地区古桥中规模最大的联拱石桥。桥头东侧有“卢沟晓月”的石碑,系好风雅的乾隆皇帝题写的。“卢沟晓月”乃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古人喜欢站在卢沟桥上看月亮,此处的月亮是否显得比别处圆一些?早就听闻有燕京八景之说,至于是哪八景,一直搞不清楚。只好读史料,方知其大概。北京可圈可点的景物太多,且各有千秋。不信的话可查阅《帝京景物略》,你会眼花缭乱。选景跟选美似的,要想从三千粉黛中挑选出前八名,并不容易。因为必须学会放弃。说实话,放弃谁都让人怪舍不得的。早在800年前,有个君主金章宗,就细加比较,罗列出一份优胜者的名单:太液秋风,琼岛春云,金台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金中都城郊的这八大景点,有些属于御苑,譬如太液池与琼岛,大多数则是当时市民寻芳访古的旅游热线。可见在那时候,人们就喜欢在节假日爬香山、登长城、看卢沟桥了。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胡广等13位文艺界人士,将燕京八景绘成“连环画”,分别配诗加以说明。虽属集体创作,大家的心还是挺齐的:“兹以北京八景图并诗装潢成卷,举足迹所至书于卷末,且以诸景所以得名者疏于各题之后。诚非欲夸耀于人人,将以告夫来者,俾有所考。”于是燕京八景又额外成了泼墨的山水、纸上的风景。金章宗擅长给风景区取名字,而且毛笔字写得很好。玉泉垂虹、卢沟晓月等景原先的匾额,都是他亲自动手题写的。可惜今人已无缘一睹这位风流皇帝的书法了。再去参观,所能看见的是清乾隆为诸景逐一手书的刻碑。

                            北京的桥,以卢沟晓月为代表■ 洪烛

   北京非水乡,不像苏州、扬州有那么多的桥(“二十四桥明月夜”至今仍是扬州一景)。但北京的桥承载着极厚重的历史的影子。

   譬如天安门城楼前的金水桥,世人皆知,堪称是最有权力与威信的桥了。五座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桥横跨金水河,中间稍宽的一座系为皇帝专设又称御路桥,属于天街御衢的一部分,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出入的必经之地,只允许万人之上的龙靴游走,像一只尊贵的宠物横卧在天子脚下。桥头有两对石狮及两座华表,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图腾,与蓝天白云相映衬,使并不高大的金水桥显得皇气逼人。每次看见金水桥我会联想到李后主的词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曾作为封建时代天下第一桥的金水桥,心情复杂地送走了最后一个皇帝,1924年,清废帝溥仪被冯玉祥将军驱逐出紫禁城,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容凡人践踏一步的金水桥,终于对民众开放了,迎来了新主人。不管哪一天,你到天安门前,总能观察到数不清的外地游客轮流站在金水桥头摄影留念。每天清晨和黄昏,国旗护卫队的仪仗兵,会迈着正步浩浩荡荡地跨过金水桥,去天安门广场举行升旗或降旗仪式。金水桥,几乎成了露天的T型舞台,来自天南海北的老百姓,就像欣赏时装表演一样热烈地围观仪仗队的军容。我抚摸着金水桥冰凉的汉白玉栏杆,热血沸腾:正如外白渡桥是旧日上海滩繁华梦的象征,金水桥,是古老北京城的玉腰啊。我是在搂着这千古美人盈盈一握的玉腰,目睹着她像洛神一样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举世瞩目的卢沟桥,则有“铁马冰河入梦来”之势,它是因为“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而出名的,如今建成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其实,卢沟桥本身就是一座无字的纪念碑。如果说金水桥曾是弱不禁风的宫娥(曾分别遭受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异族铁蹄的蹂躏),卢沟桥则是扬眉剑出鞘的巾帼英雄了。我一直记着一幅老照片:一排肩挎大刀、手端步枪的中国士兵,倚靠卢沟桥的栏杆向外射击,他们顶着冲天的炮火作殊死的抵抗……卢沟桥,一座战神的桥,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血染的功勋。仅就建筑本身而言,卢沟桥也是北京及华北地区古桥中规模最大的联拱石桥。它横跨在永定河的下游卢沟河上,因而得名,永定河的上游叫桑干河,女作家丁玲写过一部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桥头东侧有“卢沟晓月”的石碑,系好风雅的乾隆皇帝题写的。“卢沟晓月”乃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古人喜欢站在卢沟桥上看月亮,此处的月亮是否显得比别处圆一些?

    马可·波罗甚至还描写了卢沟桥:离开都城走十英里,来到一条叫桑干河(永定河)的岸边,河上船只载运大批商品穿梭往来。这条河上有一座十分美丽的石桥,在世界上恐怕无与伦比。此桥长百步,宽百步,即使十个骑马的人并肩而行,也不会感到狭窄不便。共有二十四个拱,由二十五个桥墩支撑着,桥拱与桥墩皆由弧形的石头砌成,显示了高超的技术。桥的两侧由大理石板和石柱构成护栏。桥面的拱顶处有高大的石柱立于一个大理石乌龟上。靠近柱脚处有一个大石狮子,柱顶也有一个石狮。桥的倾斜面还有一根雕有石狮的石柱,这个狮子离前一个狮子一步半。全桥各柱之间均镶嵌大理石板。这与石柱上那些精巧的石狮,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正因为由马可·波罗做了“广告”,卢沟桥在西方被称作马可·波罗桥。

    北京还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也数不清”。各个朝代记载的石狮数目都不统一,一方面因为雕有石狮的281根望柱时有损坏,暂未替换的就影响了总数;另一方面因为护栏上的石狮,有不少是母狮抱负着子狮,《帝京景物略》载“石栏刻柱头,狮母乳,顾抱负赘”,稍有疏忽便会数错。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们不信这个邪,进行过一番盘点,查明共有大小石狮498只(除了望柱上的,还加上华表与抱鼓的),终于大白于天下了。498只啊,让一个人用肉眼数一遍也够累的。元朝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在其游记里关注过卢沟桥的石狮(不知他是否也数错了):“桥两旁皆有大理石栏,又有柱,狮腰承之,柱顶别有一狮,雕刻甚精,每隔一步有一石栏,其状皆同。”雕刻这么多狮子,需要多少位石匠啊,而这些石匠必须以绣花的心情,才能使大小狮子活灵活现,憨态可掬……
   和卢沟桥并称为拱卫京师四大桥的,还有马驹桥、朝宗桥、八里桥。其中八里桥即通惠河上的永通桥,距通州州署八里而得名。建于明代,为京东咽喉。桥洞高阔,当年经北运河向京城运输粮草砖木的货船驶过,甚至不必免帆。“长桥映月”,属古代通州八景之一:“虹腰八里卧晴川,画舫摇从石窟穿”。它也是关系到京师安危的战略要地: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兵临城下,经过八里桥时遭到当地军民的浴血抵抗,据说桥身都被染红了,桥下的通惠河水也为之赤……

   什刹海河套与清末摄政王载沣府宅相连处,有一水洼,上有一青石板小桥,今人很少提及了。可它却是1910年热血青年汪精卫密谋埋藏炸弹刺杀载沣之处。汪精卫后来虽成了汉奸,但在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中却做了一回少年英雄。他携带从孙中山之处所得炸药潜入腥风血雨的清政府老巢北京,多次察看地形,拟在什刹海小桥(载沣出门必经之路)埋设土法炮制的炸弹。于某日深夜独自雇人力车前往,打发车夫走后,他躲在桥下掘土布置炸弹、引线,后因有人持灯来往而未成事……汪精卫(兆铭)被捕后,在供词中颇有“好汉做事好汉担”之劲头:“今所询问兆铭埋藏炸药,意在牺牲性命振奋人心,并非预备暴动,亦无人事后为之接济,至所埋炸药从前未经试验,不知实在力量大小,此事秘密为之,同谋并无别人,即黄复生在二月廿四日以前尚不知情,罪只兆铭一人,望勿株连。”第二年辛亥革命事起,汪精卫获释。汪精卫是在北京当刺客而出名的,可惜这个未死的荆轲,后半生却成了秦桧,抗战胜利后,南京梅花山的汪精卫坟墓(死人也留了个心眼,用钢筋水泥浇铸),还是被工兵炸开,掘尸暴晒,惩其罪恶,毁其晦气,遗址前今立有汪精卫、陈璧君屈膝下跪之石像,令人联想到西湖岳飞坟前秦桧夫妇长跪谢罪的雕塑。

    什刹海那座青石板小桥的光荣,也被冲淡了。路过这座小桥的市民,可能不知其惊心动魄的典故;而知道这个典故的,恐怕也说不出小桥的名称。这座曾令举世皆惊的无名小桥,渐渐荒废了,甚至连一块记事的石碑都未享有。我读过单士元的一篇文章,猜测它可能叫甘水桥,因为单先生成长于什刹北岸南官坊口胡同,是小桥的邻居,记忆犹新:“途经甘水桥,其时水洼青石板小桥尚在,水洼近枯,石板荒落,先君曾指此桥对余辈告知,昔日革命党在此小桥下曾埋炸弹谋杀摄政王……”
   北京较知名的古桥还有北海桥,颐和园的玉带桥和十七孔桥,中南海蜈蚣桥……另有御河桥、江米桥、宣武桥、甘石桥、马市桥等等,因城区改建,都已埋入地下,有的桥洞已改作下水道,有的虽夷为公路,两侧却残存着原有的拱券或石栏。至于繁华的天桥、虎坊桥,皆以桥名,却找不见桥的踪影,原因也在于此。查阅史料便会发现,以桥为地名之处,基本上确实有过桥的存在,只不过名存实亡罢了。而今,我们也只能按图索骥了。
   流行歌手蔡国庆,唱红过一首《北京的桥》,所谓现代派的桥,主要指交通要道上的立体交叉桥了,昔日北京的九大城门楼,除前门与德胜门外,都拆毁了,如今改由立交桥取而代之:西直门桥、东直门桥、安定门桥、阜成门桥、复兴门桥、朝阳门桥、建国门桥……立交桥也成了北京的新城门。环城道路,已像年轮一样扩充至三环、四环,沿途的立交桥,都有着响亮的名字(如燕莎桥、长虹桥),快让人数不清了,就像卢沟桥上的狮子一样。北京的桥啊,有着最古典的意境,也有着最现代的风景。立交桥是桥梁中的新生代,桥下行驶的不是舟揖,也没有河水,而是车水马龙。我用卞之琳的名诗作为结尾吧:“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颐和园的月亮是一个飞吻?[祝所有朋友中秋快乐]

颐和园的月亮有什么特别?颐和园的月亮很淑女。“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的名句。用来形容颐和园的风花雪月,以及我游园的心情,也挺合适。我恨不得浑身长满眼睛。看不完。看不够。画中人,我是代表月亮,来陪你们过夜的。我在长廊看画。月亮在天上看我。仿佛在问我:看傻了吧?月亮是一个飞吻,正在昆明湖的嘴唇上靠岸……我就不一一发短信了。

《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 洪烛

邀月门

 

今夜,月亮受到了邀请,但它无法成为登堂入室的客人。

我来了,权且作为月亮的替身。

跨过邀月门,就走进了长 728米、共273间的长廊,可以仰视每根柱梁上描绘的“苏式彩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白蛇传》……还有许多无名的山水、花鸟、人物。大千世界,浓缩在步步莲花的长廊里了。

总共14000余幅啊。我恨不得浑身长满眼睛。看不完。看不够。

画中人,我是代表月亮,来陪你们过夜的。

我在长廊看画。月亮在天上看我。仿佛在问我:看傻了吧?

是的,我跟月亮一样,都有点傻。

看着看着,我混浊的目光,也变成了月光,显得无比的清澈、明朗……

邀月门,请记住我远道而来的身影。

十七孔桥

 

   这恐怕是心眼最多的桥了。数过来,数过去,足足有十七个。如果加上倒影,它的心思又翻了一番。风平浪静的时候,它在想些什么?

虽然只是一座桥,但在水中,分明还有另外一座。估计从诞生的那天起,它和自己的影子,就作为双胞胎而存在。昆明湖,昆明湖,一副轻轻晃动的摇篮。养育着一对不愿离散的兄弟:石头,和它的梦。

即使是它的梦,也显得沉甸甸的。可以同时梦见十七种生活。

   凭栏俯瞰,我看见水底也有一个多愁善感的守望者。那是另一个我,身不由己地出现在十七孔桥的梦境。似乎有点犹豫:该从哪个桥洞进呢,又该从哪个桥洞出?

   作沉思状的十七孔桥,是中国园林里最长的石桥,达 150米。毕竟,它完美的腰身,曾陈列在天子脚下,构成天子一生中应该很难忘的一小段路。我想,天子走在桥上,一定有回家的感觉。他在十七孔桥的梦中,越走越远。

   据说十七孔桥完全模仿卢沟桥而建造,卢沟桥共有大小石狮498只,而十七孔桥桥栏的望柱上,则雕刻着544只石狮子。整整多了好几十只。

   多么好啊,在宫墙深锁的颐和园,一样能看见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

   虽然看着看着,我常常忘了:十七孔桥是卢沟桥的赝品。

   我真的觉得,十七孔桥是惟一的。

   你不这么认为吗?

   快瞧,有一艘游艇拖曳着绵长的波浪,从桥洞下驶过,像一根线,正穿过针眼……

   穿针引线的十七孔桥,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缝补着什么?

 

 

                        杨柳岸晓风残月

 

   风是看不见的。

   在颐和园里,能看见的是无规则摇曳的柳丝,和此起彼落的波浪。它们共同勾勒出风的形状。颐和园的风,似乎与别处不同,注定有着盈盈一握的杨柳腰,像前清的某位宫女般苗条。莫非这就是所谓的古风?古色古香。雅俗共赏。

   哦,风雅颂。风雅颂。视觉里的风,听觉里的风,触觉里的风,全方位地征服了我。从肉体到灵魂。它具有何其巨大的穿透力。

   风是透明的。在透明的风中,我也变得透明了。

   不仅风如此,昆明湖、十七孔桥、万寿山、佛香阁,所有的风景,所有风景里的风景,也都像是当年的宫廷画家画出来的。只不过找不到画框罢了。

   无边的风,无边的风景。

   走进颐和园,我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因为头脑中充满对古典的想像。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你说,像不像?究竟是我在看颐和园,还是颐和园在看我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的名句。用来形容颐和园的风花雪月,以及我游园的心情,也挺合适。

   现在,我是醉着还是醒着?

   弯弯的月亮是一个吻,正在昆明湖的嘴唇上靠岸……

 

西堤六桥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说的是扬州的瘦西湖。北京颐和园里的桥,在数量上比之有过之而无不及。且不提十七孔桥、荇桥、九曲桥、知鱼桥、绣漪桥之类,仅西堤就有六座造型各异的桥。

   昆明湖是对杭州西湖的模仿。西堤是对西湖苏堤的模仿。而顺应蜿蜒的堤势,由北而南依次陈列的界湖桥、豳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柳桥,则是对苏堤六桥的模仿。

   界湖桥相当于昆明湖和后湖的分界线,因而得名。

   豳风桥令人联想到《诗经》中的《豳风·七月》,它原先叫桑苎桥,后因避讳咸丰皇帝奕[  ]的名字而改换名称。

   镜桥东临昆明湖,西濒小西湖,再现了李白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浪漫境界。

   练桥的“练”字,指白色绸缎,灵感来自于南朝诗人谢眺的诗句“澄江静如练”。

   柳桥借用杜甫“柳桥晴有絮”的诗句,以形容西堤遍植的垂柳。柳固然构成美景,却让我想像出另外一重意境:“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颐和园,相当于那衰败了的清王朝的台城。而昆明湖的西堤,恰巧长约十里。笼罩湖堤的烟柳,究竟是无情呢,还是有情?也许,是我这个慕名前来踏青的观光客自作多情了。

   以上这五座桥,都搭建着雕梁画栋的桥亭,有的八角攒尖(如镜桥),有的长方重檐(如豳风桥),与桥梁本身浑然一体,而各显出或尊贵或华丽或高雅或清新的风韵。

 

   惟独玉带桥没有桥亭。它是西堤六桥中惟一的拱桥,没有多余的装饰物。但它偏偏被誉为昆明湖中最美丽的桥。美在哪里?

   美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在本色。

   玉带桥纯粹由青石和汉白玉砌成,圆形高拱,桥洞既可排泄湖水,又可供游船通过。清朝帝后乘船由昆明湖去玉泉山,都走这条水路通道。从玉带桥下穿过,他们是否会下意识地略微低一下头?

   玉带桥,犹如一根玉带,收束住昆明湖的细腰。它量得出湖的腰围。六桥中,它是最接近自然的一座。它不需要亭子的,因为头顶就是天空。

   让天空来做玉带桥的亭子吧。这一定是最气派的,非人工所能造的亭子。把别的建筑物都比了下去。

   唉,六朝如梦,六桥如梦。鸟空啼。

   西堤六桥,仿佛在选美。我看得眼花缭乱。

   今夜,又有明月当空,我该梦见哪一座呢?让哪一座桥,陪伴我满袖清风的孤独?

 

练桥

 

   如果你在颐和园等人,最好和他()约在练桥。练桥,一个适合等待的地方。彩绘的亭子,像一顶镶着金边的草帽,遮掩住刺眼的阳光。你能看到多远就看到多远,连幻影般的西山峰塔都不放过。你等的人,快来了吗?从哪个方向来?怎样一身装扮?

   练桥是西堤由北向南的第五座桥。它也是西堤六桥中最婉约的一座。令我联想到杭州的断桥,许仙和白娘子邂逅的地方。书生必须学会在桥上等待。等待比看风景更重要。因为望眼欲穿等来的爱情,才是最好的风景。

   等着等着,我渐渐分不清:是在北京呢还是在杭州,那天堂的一半?眼前碧波荡漾的,是昆明湖呢,还是西湖?至于我所立足的位置,是西堤呢,还是苏堤?

   苏堤是苏东坡在杭州当官时的一项工程。西堤,则是乾隆皇帝下令模仿西湖苏堤修筑的。

   我也该模仿许仙,在桥头等人,等梦中的娘子,不管她是否可能出现。等呗,等待本身就很美妙:使时间变得漫长,或者让人彻底忘掉了时间。

   我梦见过的美人,如果你确实存在的话,就到练桥找我吧。梦中,我一直在原地等你。

   练桥练桥,让我念念不忘。挂念、想念、思念、纪念、留念……我可以一口气报出许多跟“念”有关的词汇。

   真该把练桥改叫念桥的。

借来的月亮

   

飘荡在昆明湖上空的云,是借来的。湖水里的云的影子,也是借来的。

白昼的阳光,照亮了种种景物,可它是借来的。到了夜晚,月亮也是借来的。借来的月亮,像一盏悬挂在佛香阁翘檐下的马灯。

    盛极一时的桃花、李花、梅花、杏花、桂花、丁香花、玉兰花,都是借来的。终将凋谢,终将隐逸,终将消失。我却忘不掉那些色彩,那些芳香,那些形状。

    连小小降落伞一样满园子游逛的柳絮,也是借来的。

    长着不同面孔的游客,每天都要换一批,也可以说是向远方借来的。他们既是看风景的人,同时也构成新的风景。

    冬天,湖面结的冰是借来的镜子,覆盖大地的白雪是借来的棉被。

    除了扎根的树木、石头、建筑物,还有什么不是借来的?颐和园,不断地借贷,又不断地归还。每隔一段时间就变一个新模样。

    站在任何一个角度,都能看见屏风一样陈列的西山群峰和玉泉塔影。那山、那塔,也是借来的。它们实际上置身于数十里以外的地方。这就是中国园林艺术中最得意的造园手法:借景。明明是借来的风景,却偏偏像自身长出来的。颐和园的审美空间,就这样被无限地扩大了。让人既看不够,又看不完。

 

 

颐和园的月亮是一个飞吻?[祝所有朋友中秋快乐] ■ 洪烛《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旅游教育出版社

北京往事 (平装)图片《北京往事》洪烛著   周一渤 摄影

                                   广东省出版集团 花城出版社 2010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