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少忽悠,悠着点


     

汽车业:少忽悠,悠着点

 

    说起忽悠,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风靡一时的张悟本、释德建、李一等“健康领域”的江湖骗子,很有些中国特色,而实际上,在最需要科学态度和专业精神的汽车行业,忽悠也正大行其道,而且卷入的不仅有中国人,也有外籍华人,还有老外,既有国企,也有私企,还有顶尖的跨国公司,忽悠与被忽悠的关系也远比健康领域错综复杂。

    沸沸扬扬的“腾中收购悍马案”被称为“全球汽车界的一场世纪大忽悠”,其中,腾中是忽悠者,借此完成了从名不见经传到在市场上“混一脸熟”的转型,而悍马是被忽悠者,曾在苟延残喘中看到过一丝希望,但最后还是死掉了。

    不仅是美国人,就是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也有被中国人忽悠的。在“大众与比亚迪合作”中,德国人被比亚迪忽悠得晕头转向,稀里糊涂地以顶尖跨国公司的身份与“山寨王”比亚迪合影作秀,让比亚迪赚足了眼球,在股市上狂捞了一把,而自己连传说中“神奇的比亚迪铁电池”都没有摸一下,合作便不了了之了。其内幕之荒诞,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当然,德国人也并不注定就是被忽悠者。在“奔驰-比亚迪合资”中,比亚迪铁定是忽悠者,刚刚签了合作意向,就开始在与合资不沾边的产品广告中大讲特讲“比亚迪——股神巴菲特投资选择,戴姆勒·奔驰技术合作伙伴”,股市场又狂捞了一把。另一方面,比亚迪也不全是纯忽悠,借奔驰的声望的和技术,说不定能一举成功。特别是当下,产品质量问题开始频繁爆发,经销商不堪压榨集体造反,销量从疯涨逆转为下跌,股价几近腰斩,神乎其神“双模电动车”和纯电动车千呼万唤驶不出来,涉嫌“非法占用耕地”等等,对四面楚歌的比亚迪来说,奔驰无异于救命稻草,容不得全是忽悠。奔驰则借此表明了“同中方进行技术合作的诚意”,特别是与比亚迪一道打造“全新合资品牌电动车”,这是政府有关部门特别看中的,此外,还存在着借此占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先机的可能性。所以,奔驰虽然不会是忽悠者,也不一定是被忽悠者,说不定能以此改写以往多次与别人合资结果不佳的记录,只是要承担较大的风险。至于比亚迪的金字招牌——巴菲特是不是忽悠,就很难说了,但如果最终栽在比亚迪这里,也不奇怪,他又不是没栽过。

    在华人之间,忽悠与被忽悠就更难说了。仰融梦幻般的“831111”造车计划忽悠了一年多,终于与江淮牵手。认为仰融是大忽悠的人不在少数,但江淮老总左延安是业内高手,没那么容易被忽悠。据说左延安是想倒要看看仰融鼓吹的“油电气三合一混合动力技术”究竟有多神,无奈仰融非要先签合作意向,才能亮出看家本事;左延安只好先与仰融的正道公司签了一个合资意向,反正股东大会还没有批准没批,离政府审批还差得远呐,见势不妙抽身出来也不迟。此外,江淮汽车和正道的股价闻风大涨,或许也是双方牵手的一个主要动机。可以说,二者是各取所需,目前还看不出是谁忽悠谁。

    与上述案例不同,电动车“与跨国巨头在同一起跑线”、“弯道超车”这样的忽悠已经不是两个企业及其股民之间的问题,而是跨部门、跨行业的超级忽悠,也说不清到底谁是始作俑者,更像是一种各自利益诉求不同但突破口相同的集体无意识大发作,导出了各行各业一哄而上、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大跃进”景象,以及争先恐后的圈地运动。

    中国缺少很多东西,但从来不缺浮躁,也不缺乏浮躁带来的恶果。“大跃进”不说了,2000年兴起的那股电动车热,同样是基于“同一起跑线”、“弯道超车”等鼓舞人心却又似是而非的说法,折腾了两三年、花费了几十亿人民币后便销声匿迹了。1998年6月在汕头南澳岛正式开通的“国家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勉强活到到了今天,算是熬出头了,但其债务缠身、基础设施烂尾的经历已被人们遗忘,投入与产出比也没有一笔账。如今,电动车技术相比10年前虽无大进展,像样的电动车依然可望而不可及,市场需求还无从谈起,而“电动车试点城市”却在不到半年内从零扩张到25个,成千上万的充电站、充电桩已经开始破土动工,投资巨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厂一哄而上,大块头的央企搞跨行业电动车联盟,人们的“前瞻性”和对“长期战略”的重视一反常态地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与那些企业间的忽悠不同,电动车这个忽悠实在是太大了,可能带来的恶果或风险也要大得多,而且忽悠的与被忽悠的已经无法区分,等到最后被迫收拾残局时,因为人人有份,恐怕没人会负责。电动车当然应该搞,但不应该忽悠,而应该悠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