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田园风光、农家情调,仅仅从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言,城市在其扩张过程中也理应留下一些菜地,有一定比例的蔬菜自给率。然而,现实的情形却是,国内多数大城市的自给率则不足30%,北京蔬菜自给率仅10%,蔬菜自给率相对较高的上海,也只有50%左右。城市发展何以容不下一畦菜地?(27日新京报)
政府对耕地的保护不可谓不力,且不说其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之类的官方话音仍在耳边回响。可事实却为何偏偏与政府意愿与政策相违呢?
关键是政策逻辑存在问题。政府对土地用途与转让管得越严(现行农业用地要转变为工商业用地,只有政府批租华山一条路),土地流转费用越高,流转价格越不合理,土地使用效率越低。从耕地转化为工商业用地过程看,面对农民,政府是拿地的唯一需求方,而且,这个需求还以强力为后盾,不以自由转让为原则。这种买方强权垄断的局面下,土地流转补尝收益较低,相对各地政府而言,就是拿地费用较低,需求量当然就上升了。
有数据显示,在杭州、北京、广州等多个大城市,征用菜地后,需缴纳的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主要为每亩1万—3万。其中,上海市的最高标准为7.5万/亩,远超其他城市,因此上海的蔬菜自给率相对高一些。
这就相当于如果你是卖矿泉水的,面对的买主却只有我一个人,而且,我从你这里买水,不以你我的自由愿意与选择为基础,一定程度上,你想卖得卖,不想卖也得卖。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矿泉水价格还提不提得高。这种情况下,我的理性选择当然是“多买”了。
只有改善目前的土地流转制度,使得更多利益相关方能以自由竞争的方式参与土地流转,方能降低土地流转费用,确定相对合理的流转价格,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保证一定比例的蔬菜自给率。
城市发展何以容不下一畦菜地?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