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华
从当年“贷款修路”到现在的“贷款申遗”,这些超出地方财政支付能力的行为,如何能掩饰其赚钱为主的目的?湖南贫困县新宁县豪掷4.5亿申遗。前不久,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了将新宁崀山、广东丹霞山等联合申报的“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当地官员称,“申遗”成功刺激了他们发展的雄心。(9月27日《中国青年报》)
靠一座崀山,弄这么大的动静,且财政加贷款投资4个多亿,而据了解,去年崀山的旅游总收入才450万元,就靠“申遗”这项高帽能尽快收回这笔巨款吗?我看悬。显然,这是为文化旅游投资下的一笔大赌注,其间的风险不小。这种莫名奇妙的赌局别说在民主决策化、科学理性化程度甚高的欧美,就算是在咱们的香港,估计都无法获得通过。这样的决策胆儿是够大的,但却未经民意这一关,现在及将来,要使“申遗”从半空中落下接到地气,我看颇难。
尽管新宁县官员对回收投资信心爆棚,甚至称三年内不打算涨门票价。我却对此抱怀疑态度,这咋看咋像是避避风头的意味,保不准今天说不涨,明天就报复性上涨。就在月前有媒体报道称,目前有包括杭州西湖在内的35个景区正筹巨资正式备选申遗。相对于申遗期间的巨大开支,申遗后保护费用稀缺已普遍现象。申遗成功后的石林,门票从先前的140元调整到175元,黄山旺季门票由200元上调为230元,一些著名景点的门票价都在申遗成功后全线飙涨。
对待申遗,这些著名与非著名的景区,都在摩拳擦掌、放手一搏,有条件的当然上,无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不管是有条件还是无条件,实际上最终的掏钱处还是纳税人的钱口袋。单拿最近见诸媒体的报道来看,广东开平碉楼为申遗花费1.36亿元,山西五台山单是景区整治和搬迁就开支8亿元,河南安阳殷墟投入2.3亿元……便看得人心惊肉跳,投入这么多有限的国资,要快速收回可非易事,那惟一的出口是不言而喻的——打门票的主意,一个字,涨!
无须细想,申遗仅是一些打造旅游城市与旅游景点创收与攥利的一种具有阳春白雪般的文化手段,捞政绩与捞钱财才是一些国家景区管理者的根本目的。有“世界遗产名录”的国际光环照耀下,任何意义上的违反公平性的妖涨都是合乎国情的,甚至被冠之以“合理”“合情”“合规”的外壳。在多种利益的驱动下,国家旅游景点的公共属性,及国民公平拥有与观景权便无法得到公共机构的确认与尊重。大多数普通公民,没钱去观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只能继续遗憾着、无奈着、憋屈着。
所以,当前我们必须从法律机制上矫正我们已然偏航的公共服务意识,让公民有及时、公平共享国家公共旅游资源和旅游发展成果及及文化遗产的民生权利。各大景区由于其天然的公益属性,原本不应成为少数机构的取款机。众所周知,美国等国家早把国内著名旅游景点都统统向国人免费开放,不管是否申遗成功。在我国大地上,不管是否申遗成功,如果这些天然景区都是免费向中国公民开放,那么想必无人闲得嘴痛来置喙,不仅不会批评,我们只会立马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