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深入”还是“跑题”?——评论中“由此及彼”的合理性问题(评论课日志)


    昨天二班的评论课上,我与同学们一起面对上次课后的一个思考题:

  南方都市报2010年9月14的《教师“过节”为何如“过关”?》这篇文章,是如何从社会对教师节送礼现象的声讨,过渡到对教育自主权问题的思考的?

  我最初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马上感到这篇文章在认识上“深入”的特点,因为作者的议论没有停留在教师节或教师收礼的问题上,而是进到了教育的根本问题上。所以,我把它引入讲义,放在“论点如何‘深’和‘高’”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之中。

  然而,课前一位同学传来的评论分析作业,却反映出,她在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时面临的一些困惑。于是,在昨天的课上,我请这位同学走上讲台,谈到了她对这篇文章的不同看法:

  “单单看题目,会觉得这是一篇关于教师节送礼问题的思考,但随着作者对这一现象的分析,由此得出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无权,而由此引发了对教育自主权的思考。这应该算是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深入的思考。但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及现象背后本质思考所占比重大体相当,所以我认为作者一开始就只是要对这一现象进行声讨,但是在写的过程中发现现象的本质是教育权的问题,为此又展开了对教育权的思考。实际上,作者已经稍微偏离了他之前所设定的主题,但在每一段中作者都提到了“教师节”、“声讨节”这样熟悉的、重复的字眼,所以读者并不觉得他转移了主题,这样的过渡十分巧妙,而且提升了这篇文章的高度。”

  这只是这篇作业的一段。在作业中,这位同学虽然最终肯定了这篇评论认识的高度和其过渡的巧妙,但是,她所言作者“偏离了他之前所设定的主题”的感受,还是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如果说,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是认识深入的一般规律的话,那么在评论文本中“由引及彼”的表现过程,恐怕还有一个合理性问题。因为,由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的讨论,很可能被读者看作是“跑题”——或者用那位同学作业中比较委婉的话来说,是“稍微偏离了他之前所设定的主题”。

  “跑题”这个说法,中学写作文的时候就有,高考作文评阅时,也往往作为一个否定性的标准。我不大认可高考作文评阅中“跑题”的标准,因为命题写作本来就是受限制状态下表达,考生由这同一个“起点”出发即可各自发挥;出题者没有必要再在这个“命题”中加入更多并未明示的对考生思考空间、方向的限制,以削减创造力所需要的思想自由和表达自由。这个“跑题”,并非作品自己的主题不集中,而只是没有按照出题者设计的方向走。

  但是,在“自主命题”的评论写作中,我认为,主题的稳定和和论点的集中还是值得肯定的价值,因为它们是在大众传播条件下传播效率的一个要求——给读者留下一个印象鲜明的论点,以避免他们在快节奏的阅读中“迷失”。

那么,怎样确认评论的主题呢?

  一种情况是:作者在标题和尽可能靠开头的位置明示给读者。这样,读者对文章后面内容的理解,都会围绕着这个主题。另外一种是:作者并未在标题或靠近开头的位置明示于人,但是读者会从标题或开篇的文字中“猜测”文章的主题。这产生两种可能:第一种是:读者的“猜测”正确,他们在对文章后面的文字中得到了确认,而且作者在后面明示了主题和论点。另外一种是,读者先前的“猜测”,没有在后面的阅读中得到确认,甚至作者在后面明示的主题与论点与读者原来的猜测不相符。那么,在后一种情况下,又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读者陷入“迷茫”,理解受挫。第二种是:在读者坚持自己先前对主题的“猜测”的情况下,他们会认为作者“跑题”。

  这些过程,都可能发生在动态的、个别化的阅读理解之中。它们反映的是阅读理解作为一个积极的意义建构过程的规律。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们正是作者的风险。

  在评论写作中,“深入”是有风险的。作者的风险不仅在认识活动之中,即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发现一种事物与另外一种事物的关系;其中一种事物是另一种事物的本质。而作者的这种确认可能在读者那里得到认可。作者的风险还可能在表现活动之中,即作品的“文面”上:读者在阅读中看不到从谈论一个事物到谈论另一个事物的合理性。克服前一种风险,需要作者组织较强的论证材料,这是一个说服过程。而克服后一种风险,则需要合理的文字敷设,尤其是自然的、醒目的转折、过渡词语。

  这两个过程往往融为一体,就是带着读者由一个认识层面进入另一个认识层面。这样一个转换过程,在小说、散文等形象思维的艺术作品中,往往被作者有意“遮蔽”,“移步换景”,显得“自然无形”。但在评论这样的逻辑思维作品中,却需要格外明显的“指示”,即作为议论线索“路标”的连接词语来明示,以免读者在快节奏的阅读中突然迷失了路径。

  当然,“深入”的一种风险,就是被认为是“跑题”。其原因即有认识方面的——即评论涉及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有力的论证,也有表现方面的——即由于没有自然合理和明确的过渡,使读者误以为作品是“两个主题”,而非一个主题。

  当然,没有“深入”的“跑题”,也是可能存在的:那就是作者确实被事物之间各种自然的或偶然的联系所支配,由一个事物议论到另外一个事物,而不管它们是否表达了同一个认识和主题。

附:  http://gcontent.oeeee.com/7/e2/7e230522657ecdc5/Blog/74f/835fba.html

 

[个论]熊丙奇专栏:教师“过节”为何如“过关”?

版次:AA30   版名:个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0-09-14

    又是一年教师节,我很留意这一教师节的“不同”。由于这被教育部门定义为《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后的首个教师节,自然就给大家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令人失望的是——— 几乎所有的媒体关注的同一个话题,就是给教师送礼,就连教育部的官方网站也刊登出相关倡议书。可以说,围绕教师节声讨教师,远多于尊师重教,把这“教师节”更名为“声讨节”、“批师节”或许更合适。不要说有网帖建议取消教师节,得到90%网友的响应,估计就是在教师里展开调查,也会有很高比例的教师赞成取消这节日,免得“过节”像“过关”似的。

    在教师节的当天,我应邀参加了电台的一档节目,主题就是“说说好教师”,主持人问我对“好教师”的看法,我觉得很无语——— 我可以套用教育部门制订的师德规范,来说什么是“好教师”,但是,在众人的指指点点中,教师们还有权制订他们认可的好教师标准,并以此来评价吗?在当下,我们有政府视角的“好教师”,也有家长视角的“好教师”,当然也不缺媒体(公众)视角的“好教师”,然而,教师自己视角的好教师去了哪里?

    庆祝“教师节”,是为了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在笔者看来,先不必提到“尊师重教”的高度,让教师成为教师,对教育事务有发言权,已是所有教师的福音——— 在节目中,一名教师说,现在的家长有很高的学历,时常对学校教师提出要求,这似乎体现了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参与与监督,可是,如果班级40名同学,他们的家长都对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要求,教师该怎么办?这当然怪不得家长,因为他们除了直接找教师反映,提意见,又有其他渠道参与学校的管理吗?自己出了钱、缴了税,是应该有这方面的权利的。教师节前后对教师的集体声讨,更可理解为家长们平时积累情绪的一次发泄。由此看来,教育自主权的缺失,以及家长(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管理、评价的渠道不畅,这是让教师节变为“声讨节”的两方面原因。

    在落实和保障教师的教育自主权方面,需要中小学校建立两个基本机构,一是社区教育委员会,二是教师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战略、师资招聘,教师委员会则作为教师共同体,制订行业规范,并执行这样的规范,政府机构、学校行政不得干涉,这实质是所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内容。(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而建立家长(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一方面是通过上述的社区教育委员会,另一方面,则应在学校内部建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评价,形成家校的良好沟通机制,而不至于让家校矛盾日益激发,甚至到水火不容。回顾近年来所有师生冲突事件,有一个共同点: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找不到合适的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于是,行政力量按照利弊得失(而非是非原则)做出处理,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教师不再对是非负责、对教育负责,而是以不出事为原则。越来越多的家长对这样的教师越来越失望,但由于孩子在他“手上”,也不得不忍让。虽然教师和家长相互不满或指责,其实,双方都是“纸老虎”,什么权利也没有。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节”已经物质化,但事实上,教师的待遇问题一直难以得到解决,根本原因也是教师无权。(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中,“社区教育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等概念已经明确提出,但今年新面貌没有出现,可以解释的理由当然是《纲要》颁布时间短,有关改革尚未启动,那么,明年的教师节会不会出现新面貌呢?教师节还会不会继续上演声讨,教师过节如过关呢?(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