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有两则新闻引起了我的关注。一则是“李宁公司资本运作进军房地产”,另一则为“温州民企百强半数搞房地产”。
“又有一个人将要走上平庸的道路”。——这是我看到第一则新闻时脑海中立刻闪现的一句话。
从历史上看,多元化经营是从上世纪60年代美国大公司多元化浪潮的开始的。从可口可乐开始养鱼养虾,到陶氏化学及杜邦开始进军制药业,一直到上世纪80-90年代一批批相关公司不是以倒闭被收购就是亏损关闭或者是剥离结束。目前,在美国资本市场,凡是公司发布公告说要多元化经营,股价必跌无疑。无疑,美国人学到了教训。然而,在中国,盲目多元化的浪潮依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温州民企半数进军房地产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公司,不论大小,都在前赴后涌地进行多元化,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金融投资,等等......
我们中国人一向不喜欢日本,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公司的综合实力,目前来看还是远远超过大部分中国的企业。有一家日本公司,能够加工制造出比头发直径还要小的齿轮,当属世界唯一。记者实地访问之后才发现,原来只是一家只有二三十人的小公司,甚至可以说是作坊。但它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加工设备,不少还是自己研发制造的。这家公司,二战前就成立了,数十年如一日琢磨齿轮的加工,从无二心。另外,世界上最长寿的公司也出自日本。这家公司成立于700多年前,专门从事木结构寺庙的修缮工作。其工人加工雕刻的每一根梁和柱,都能堪称是一件艺术品。其拥有者面对镜头都无比自豪,说:一百年后,我虽然不在了,但我的公司依然还会从事现在的工作。
反观国内的企业家(或许他们只能被称作资本家),手头有了一点积累或者起家的业务遇到了麻烦,就马上想要转移阵地,一看,房地产能赚钱,于是开发房地产;一看私募股权很热,就马上投向私募资本。于是,自己的那些东西,就在沉默中被淹没掉了。
或许,你会说,你真是一个书呆子。当然,我知道其中的故事远远没有那么简单。除了真的自己开发地产之外,还有很多地方企业进军房地产,一开始并不是他们主动想要进入,而是当地政府看到自己地盘上的企业有点实力了,官员想要快速增加GDP,于是乎把自己的地拿出来,以很低的价格半卖半送地给企业开发,企业家接到天上掉下馅饼的同时,当然官员自己也能“分享”一点“成果”。于是,“白送的钱谁不要啊”之类的思想便主导了企业家的思维,便就开发去了。
但是,我想要问的是,这真的是白送的钱吗?
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只可能你没有发现这个代价而已。
你要开发这块土地,需要的不仅仅是心情,更需要大把的现金。在如今快速的全球化竞争时代,一年的停滞,足以让一家领先的公司变成平庸的公司,想要再重新领先,当初开发房产的利润恐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你真的是赚了吗?到时候再去看看那些没有被房地产高利润吸引、一心一意发展自己优势事业的企业家,真的是一个笨蛋吗?一百年后,当你的后代提起你和你建立的企业之时,真的会非常自豪、充满荣誉感吗?
就拿李宁做个分析吧。李宁开发沈阳的房地产(谁都知道体育地产只是一个噱头),据报道共需要400亿元,算上银行贷款70%,资本金也需要120亿元。而李宁公司2009年的收入总共只有84亿元,净利润还不到10个亿。你想,李宁公司虽然不干,但大股东李宁本人哪里来的120亿元?体育用品业务真的脱得了干系吗?要知道,在内地,阿迪达斯、耐克和李宁正打得如火如荼,而李宁公司刚刚也更换了自己的公司标志努力提升自己的高端品牌形象,大规模的推广、巨额的广告费、新产品的研发费、大规模的店面建设......正是需要钱的时候,哪里还有闲钱去让李宁开发房地产?如果支持大股东去了,李宁公司在前有两大巨头堵截,后有诸如安踏和361度等追兵的情况下,不要说数年,哪怕只是“休息”个半年,恐怕就会落后一大截了。所以,李宁要进军房地产,对耐克和阿迪达斯以及安踏之类的竞争对手来说,应该都算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吧。
其实,前面已经有一个先烈了。那就是雅戈尔。雅戈尔的服饰曾经全国闻名。但是,数年前李如成把自己的公司定位为“以品牌服装、地产开发、金融投资三大板块为主的多元并进、成长中的国际化集团”。虽然它07年因为对中信证券投资风光了一把,但无疑我们可以看到,雅戈尔这个服饰品牌,已经逐渐淡出了主流品牌,想要重新站起来,难!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金发科技、新希望、佛山照明......
有时候,大智若愚。更多的时候,是大愚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