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把衣服乱丢!
你打死买盐的了!
你这人简直一点脑子都没有,你从来都没有自己的思想,你只会听你那帮朋友的,好像他们讲的就肯定是对的。
这种场景您是否熟悉?在您的生活中,它是否也经常性的上演呢?
在我的工作室中最长见的一项工作,就是帮助夫妻进行相互理解的讨论,不过往往第一次的时候这种讨论很容易演变成夫妻双方的控诉和反控诉。这个时候我都会喊停,希望他们彼此换一种说话方式——用“我”说话。
首先,说话的时候要省略掉“你”。为什么要省略?因为以“你这个人-----(无聊、吝啬、自私、冷淡、顽固)”开头的评论都带有尖锐的指责,而且肯定会引起对方的抵触。而且,“你这个人”等于给你的爱人贴上了标签,暗示所有的问题都是他(她)的错。这不能创造坦诚对话的氛围。当我们遭受攻击,受到威胁的时候,问你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保护自己不受到攻击;此时我们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了唯一的一个方面上来——如何求胜。
那么,我们怎么来讨论两人之间的委屈和抱怨呢?可以用自我反省来代替指责,因为只有这样,愤怒的情绪才能够帮助当事人更加了解自己,而不是用愤怒作为相互攻击的武器,或是将愤怒作为秘密深深埋藏在心底。在我们开始讲话的时候,用“我”而不是用“你”。
当你把衣服乱丢在家里的时候,我觉的很不舒服。
我觉的菜有点咸了,以后如果少放点盐,我想会更好吃的。
我觉的很生气,因为你总听你的好朋友的话,我很生气因为我觉对于你来说,你的朋友比我还重要。
用“我”表达,不仅仅是从语法上改变了句子。这种沟通方式能够让我们变指责为解释愤怒的原因,并且告诉爱人我们内心的期望。指责可能会被拒绝或反驳,但是描述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感情,还有自己的需要,却会被倾听。指责是把问题,责任丢给别人,所以我们的指责送上会被出其不意的拒绝。但我们的感受是真实的,有效的和正当的,因为我们的感受是属于自己的。
“我”的表达方式能够非常有效的激起对方的同情,让对方设身处地为我们去想。我们所述说的都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表达,我们能够为自己重新定位,同时要求自己的爱人尊重我们的自主权。这种表达是在要求我们的爱人了解我们,而不是在我们身上挑错。通过自我反省,我们让爱人有了一次深入了解我们内心世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