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四个特区,除汕头外,其他三个已经扩容了,似乎特区一扩容就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其实不然。地理上的扩容,除土地面积外,不等于“老特区”吸引力的增强,不等于人才流、资本流、技术流的集聚(人流,是一切流入的前题条件)。特区不特,肯定发展乏力。
中国“老特区”的发展空间还非常大,不需动脑筋,就能找到其“特”的突破口。因为,他的“特”是相对于内地而言的“特”,不是相对世界城市的“特”。中国内地有什么不足,特区一办就灵,一“特”就效。例如:
1、内地城市户籍管理严,特区就放开户籍管制,放手让居民自己选择,愿意在特区登记户籍的居民,没有任何限制地全部接收。人流就必然集聚。
2、内地办私立高校、国际性高校,比较难,特区就放开了让全国愿意投资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在特区投资办高校,并可以引进国际名校来特区办高水平分校,甚至可以让宗教组织办学。人流就自然集聚。
3、内地不允许批评政府,特区就鼓励批评;不允许新闻、媒体公开、善意地批评政府的某些不正确的地方或行为,特区就颁布实施“批评政府条例”,必然吸引大批人士来特区。
4、内地房价特高,特区就反其道而行之,政府划拨土地,规定企事业单位(党政等行政机关除外)都必须自建公租房,实行居者有其屋计划,让居民安居乐业。又可集聚人气。
5、内地看病难、治病贵,特区就对医疗卫生进行大额投资,吸引全国甚至国外的高级医护人员来特区就业。必然吸引全国的医疗卫生资源的流入。
6、内地幼儿教育落后,特区就大力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并且上水平、上档次,必然吸引年轻父母亲到特区创业,人气必望。
7、内地按GDP 考核官员的政绩,特区就以居民的“幸福指数”来考核,必然增强特区的软实力,变“闯特区”为追逐幸福而来。必然吸引更多有识之士来特区。
8、内地收入差距大,特区就实行分类指导的最低工资制。一方面,高技能、高知识能获得高收入,另一方面,脏、苦、累的劳动岗位没有人愿意做的,也可获得高收入。失业者实行失业救济、贫困特保、全民医疗保障、残疾人生活保障、全民参加社会保障制度,统一征收社会保障税。
9、内地私营企业很难发展,特区就对私营企业按当年的外资对待,优惠再优惠,鼓励又鼓励,吸引私有资本流入。小个体户不征税,大个体户要征税,私营公司实“两免三减半”、再投资退税政策,或者直接对私营企业所得税按12.5%征收。
10、内地“维稳”任务重,不允许游行,特区就鼓励告状,对告状人不仅要给饭吃,给水喝,还要给误工费。划定游行区域,每月设定游行日,让市民说出心中不满意的事。
12、内地计划生育实行城市一胎化、农村居民两胎化,特区就实行大学毕业一对夫妻两个孩子、非大学生夫妇一胎化的政策。
13、内地允许私人拥有轿车,特区就限制私人拥有轿车,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轿车出租行业。
14、内地控制城市膨胀,特区就实行鼓励在本市居住。创造几个3-5000万人口的巨型城市。
15、内地实行低工资制,特区就实行高工资制,规定企业劳动者收入与GDP占比、与利润占比,低于“占比”的部分收归政府补助贫困人口。
16、内地不征第二套房的房产税,特区就实行一家一套住房政策,第二套房开始交税,第三套加倍征收房产税。内地不征遗产税,特区首先试行等等。
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就是特区为什么要“特”,其根本出发点就是要为13亿多人口的中国,趟出一条“血路”,找到可行的继续、可持续高速发展之路。所谓“血路”就是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惜牺牲官职、官位与名誉,甚至生命,都要闯出一条适合中国的持续发展之路。而且,这条“血路”,必须是特区干部闯的,这个“血”主要是指领导干部的“心血”,而不是人民群的生理之血。
上述这些极不成熟的想法,只是为了开拓、倡导一种思路,不要以为特区已经没有什么“特的事情”可做,特不起来。而且,要做就向国际高标准看齐,好像中国没有华尔街,中国经济就发展不了,世界没有5000万人口的巨型城市,我们就不能做。美国的经济模式中国不可能复制,世界若再有几个华尔街,人类经济就没有安宁之日。但城市人口多,其本身就创造就业岗位,是最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加之,人本身就是群居性生物,群居还有利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美国、欧洲不是中国发展的榜样,而是一面镜子,按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国人必须占有全球资源,再发展一百年,还不一定人均GDP达到他们那个水平,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抛弃GDP崇拜,走我们的幸福主义,才有出路。
只要我们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逆向思维,不用什么大智慧,换个思路,特区可做的“特事”,多得无法数清。虽然上述许多设想,不一定特区有这个权力,但“特区的特权”必须用尽用足,只要其方向是正确的,就可以争取上一级政府的批准或授权。
党和政府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发展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党是领导人民、发动群众做大事业的领导主体,政府是创造经济发展环境的主体和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因此,特区政府重在特殊的政策环境的改善、创立和公共产品的供给。
每项政策出台必须通过论证,履行法律程序,甚至要经居民广泛讨论后,才能实施。防止少数精英群体拍脑袋决策,既不发动群众,又不向百姓讲明道理、说明情况,往往造成好心办坏事。
如果通过论证,上述16条设想,能实行三五条,就够四个“老特区”再干它10-20年的。
2010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