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藏大堵塞为何忘记价格机制?


近期,京藏高速公路交通严重堵塞,拥堵延伸至内蒙古境内,达100多公里,断断续续的拥堵达20多天。9月5日,来自公安部的消息称,针对京藏高速公路拥堵问题,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协调北京、河北、内蒙古三省(区、市)交通管理部门,成立了京藏高速公路疏堵保畅指挥部,以加强省际间的联动。(2010年9月5日新京报)

事实上,京藏高速公路大堵车后,内蒙古、河北、北京等地都及时采取了分流措施,建议货车司机们绕行其他线路。但是,货车司机们却并不愿意绕行。谈起绕行,他们纷纷使劲摇头,“没办法,我们只能走京藏高速。”这是为什么呢?

据一位司机介绍,正常情况下,京藏高速是最为便捷、成本最低的行驶路线,比如一车煤从包头到唐山的运输成本大概在6500元,但如果绕行其他路线,就要多交过路费和超载的罚款,所以司机们宁可挨堵,也不会改线。而且,其它好多道路坑坑洼洼,通行能力低,只要前面有一辆货车停下,后面的车流就别想再动。

但凡一样物品与服务,你要我要他也要,“僧多粥少”,竞争无可避免。解决竞争的规则多种多样,可以是价格机制、先到先得、论资排辈、知识多少、按需分配等等。一条公路道,你我他都想在上面开车,车少时,你开不妨碍我与他开;随着车流量增加,你我他的相互影响增加,会出现相互避让、相互堵塞等不良影响,严重的就会出现京藏高速公路般严重堵塞。怎么样解决这种相互不良影响,减少堵车塞车现象呢?

经济学文献上对此有过一场有名的辩论。先是福利经济学大师、英国剑桥的庇古教授提出了“两条路”的问题。他假设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不同的路,一条平坦但狭窄,另一条崎岖但宽阔,均免费使用。多数人会选择平坦之路,此路就可能堵塞;少量人选择崎岖之路,此路会比较空闭。不考虑舒服问题,达到平衡状态时,两路的通行时间会相等。庇古教授认为平坦路上的司机,选择行路时,只考虑到自己的利益,没有考虑对别人的影响,导致了相互堵塞的不良后果。要消除这种后果,可以对平坦道路上的行车抽一道“拥堵税”,由于代价上升,会有部份司机弃平路去崎路。随着司机的离去,平路的堵塞会减轻,崎路空阔也不会因为来车增加而堵塞。这样的话,就可以减少行车时间,增加社会整体福利。

后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奈特教授对此进行了反驳。他认为若平路是私人投资建造的,建造者便可以收取一个费用,使部份行驶在平路上的车辆移动到崎路上去,同样可以达到庇古教授提出的建议效果。奈特教授认为由于道路是公有的,私人收费困难,所以引起堵塞,堵车后果是缺乏私有产权制度引起的。

两位前辈大师解决“外部效应”的办法,一种主张政府抽税,另一种主张建立私有产权,由私人采取行动。回到我们的现实问题,京藏高速相当于平路,其他道路相当于埼路,由于平路的通行费用较低,于是司机们纷纷选择了平路。

由于价格处于均衡价格之下,现行京藏高速的行驶规则,其实是价格机制与“先到先得”规则的混合。这与春节期间火车票价格被控制,乘车者需要付出车价代价,还得早早去排队,需要加付时间代价一样。公路也好,铁路也罢,需求激增之际,价格被控制,没有准确反映供求状况,于是排队规则便现身,以补充价格机制的不足,协同解决竞争使用道路资源的问题。排队规则下,人们所付出的时间代价,对别人没有半点好处,是一种分配性的行为,也是一种无谓浪费。如果提高价格,司机虽然多付了通行费用,但这些钱往往是为别人提供有效商品或者服务换来的,对别人是有好处的,是生产性的。灵活运用价格机制,调节春节期间火车票分配是种有效方法;同样,灵活采用价格机制,在需求激增时,提高公路通行收费,也可以减少社会资源的无谓损失与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