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检讨之中国私人飞机调查编后
3日下午评刊会。
从记者自己操作的选题,到同事的文章,到我最后总结陈词,整整一下午。
说实话,我的脑袋都有些晕乎了。
对于9月份的中国周刊,我上午也与编辑部几位同事进行了沟通,意见大致一致。
这个意见,在评刊会上,好几位同事也都提到了。
看样子,即便不是英雄所见略同,起码大家的感觉还是很接近的。
关于中国私人飞机调查这一组选题,在大约一月之前的选题会上,大家有过认真的讨论。
讨论的结果,就是决定做一期封面报道,当时讨论选题的逻辑,是按财富——权利——秩序的框架来操作。
最后下决心做这组选题,要感谢我的老朋友老树,他是学飞机出身,如今一边卖着飞机,一边开着飞行俱乐部,教授别人开飞机。
因为老树对这一行的认知,让我们最终下定了决心。
在操作的过程中,不断有媒体有报道,最晚,到8月16日,美国的时代周刊也做了篇报道。
老马看了一些报道之后,问我这些报道会不会影响中国周刊的报道。
我看过之后,说不会,他们是在给我们烧火呢。
这不,到时代周刊的报道,还在以讹传讹,说中国大概有200架私人飞机呢。
杂志出来过程中,虽然作为责任编辑的陈远,跟我和一龙也有过激烈的讨论,但对于编辑部确定的报道逻辑和框架,还是做到了坚决执行不摇摆。
一,总体而言,这组封面报道,我的看法是
1,结构比较完整。按财富、权利、秩序的框架进行报道,虽然前期采访难度很大,但大家很努力,框架做得相对比较完整,编辑部意图落实也较好。
2,前期功课还可以做得更扎实。我到最后审稿时,查阅私人飞机的材料时,发现,还是有不少采访线索可循资料可用,如果利用好,报道会更加丰满,料会更加多。另外,比如,此前兄弟媒体的一些报道,新民周刊、名牌杂志,等等,这些报道,如果大家查阅资料发现后,也能及时与编辑和我来分享,可能后期我也会做适当调整。现在查阅资料很方便,大家还是要充分利用谷各种手段,深入查,查线索,根据线索再查。
这也是我的责任。
这也说明,我们还是有空间。
3,关于封面设计,当时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尤其是把数字等提示性信息,放在封面上,有一些同事不同意,但我还是坚持这样做了。虽然有些都市报化,但并非所有都市报化的,都不能用在杂志上。这样摆放,我认为应该有利于销售。
至于文章中技术上的疏漏,正如陈远所说,这么短时间内,一下子编这么多稿,难免会有疏漏。我也一样。评刊会上指出的,后面一一加以注意。
二,本期其他一些稿件,比如崔永元的抗战,是对应抗战胜利65年而做的,我觉得写得不错;
广播体操归去来兮,也是超出了我的想象。某种意义上说,广播体操归去来,可以看作集体主义整齐划一的乌托邦精神归去来,只是,如今的社会基础发生了质变;
城记用了金牌之城七台河,文章不错,但此时发表有些尴尬,如果在冬奥会结束时,或者,冬运会的时候,刊发这样的文章,可能更适合事宜。这期刊发,也是顶了舟曲记忆的缺。
郭德纲的生意,呃呃,有点像某些我的前同事写的文章,而这也是我们一直想回避的风格。
最悲惨的是乾峰,在舟曲这么多天,生理上心理上都饱受摧残,但,舟曲记忆却真成了记忆。
我只能表示歉意。还能怎样呢?
感谢乾峰,感谢双武兄。
也正是研判到了某种可能性,我坚持影像版也要有所反映。算是谶语吧。
感谢一龙和他过去弟兄们的大力支持。
评刊会上,同事说,这期杂志感觉最好,一定能大卖,我也希望如此。
谁不希望卖得更好呢?
像私人飞机郭广昌这样的话题,以及背后折射的逻辑,也是比较吻合中国周刊的定位高度价值判断地。我想,应该能够卖好。
最后总结时,我说,总体而言,最近这两期杂志都有进步。
1, 关于杂志的现状
两个方面体现杂志的进步和影响力在提升:一是发行,上期郭广昌在各大机场、在北京我们自己负责的报摊,都有很不俗的表现,编辑部的杂志补摊补完了,新一期机场增加要数达30%;二是最近主动找我们探讨合作的大企业开始多了起来,这中间有广告部同事的努力,也是我们杂志影响力上升的一个体现。
持续提升这样的影响力,需要我们编辑部更加努力,把杂志策划和报道,持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
2,与过去相比,热词,或者说新闻性话题,价值判断上,都有进步,虽然,有些并不是直接反映。
3,稿件总体质量比较平均,有进步。这中间记者的努力自不待言,晨明一龙陈远他们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各位记者应该从编辑和大家的交流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判断和采写能力。
在当下的环境中,从现实出发,我们还是可以挖掘到更多不去直接抵触某些利益的报道题材的,而且,含沙射影夹枪带棒春秋笔法,同样也能出彩,能够赢得市场。
还是调查弱。
一本杂志要畅销,要有影响力,在内容上需要具备四个关键词:一是热词,即新闻性,眼球关注度;二是传奇,要有故事,故事要有传奇色彩,曲折跌宕起伏最能吸引人;三是有料,内幕消息、黑幕、有说服力的数据等等;四是观点,鲜明的观点和立场,最能吸引人,最起码,也得让别人能够读出隐含在故事中的价值观来,知道你是有追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