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周刊》检讨之《郭广昌商业帝国》编后


 

 

《中国周刊》检讨之《郭广昌商业帝国》编后

 

郭广昌商业帝国这期杂志出来了。

拿在手上,沉甸甸的。

虽然印刷效果,与当日在电脑上审看时感觉差了些,但还是觉得这个封面很好。

封面很有点前两年时代周刊改版的那一期,HOW THE RIGHT WENT WRONG,里根流着眼泪的味。

选题最初是我提出要做的,晨明他们执行的。

我最初想做的,是郭广昌的帝国。郭广昌的帝国,这个题目一定比其他任何题目更打眼,更合乎我的设想。

虽然最后一刻仍在努力,但最后下厂时,还是改成了郭广昌的商业帝国。

我最初内心深处的样本,其实是病梅馆记。

虽然此前所有文章都已看过好几遍,但杂志出来后,还是快速翻阅了一遍。

合格,但总体离我心目中的目标有一定距离。比如,关于夹缝中成长,这种夹缝感没有充分感受到,所以显得有些平。

我想,大概不外乎几个原因:一是直接采访少,直接采访多的话,能够更多提供信息。

囿于题材和环境限制,有些话不好说,比如郭广昌发迹上市过程,就在后期,一位郭广昌的MBA同学,他们现在都有比较密切的往来,他跟我讲了不少郭的事情,其实,有些事,我也是大概知道一些的。但也不方便在文章里说,所以,后来也就没再加进去。

后来我在跟朋友们喝酒聊到这期的困惑时,朋友们都说,把讲的都写进去这个夹缝感、病梅感不就出来了么?

自然,有些东西是不能写的。我们知道。

二是我们的队伍年轻,在这方面积累还少,所以,对于相对宏大一些的题材的把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不是批评,相反,这也表明了我们杂志未来上升空间很大。

当然,经验也还要多积累。比如,当时我记得提醒过,可以侧面采访#¥、¥#等人,虽然,媒体人采访媒体人,需要慎重,但这等人,跟郭及复星,都有很近距离的接触,他们对于郭及其帝国的理解认识,都有独到的见解,他们对于中国社会的认识,也是如此。如果采访了他们,应该可以丰富我们的杂志内容。

三是结构上有些缺陷,如果郭和梁接受采访,那是最好的;现在没有采访,加了郭的演讲,也算是弥补,但还是缺了篇言论性质的文章,点题的文章,把我们做这篇文章的意图逻辑呈现出来,过去我们习惯约专家,后来我也会在卷首语里提到,但这期,应该是我的责任,这一点,我没有去做,导致结构上还有些问题。

那么,怎么才能写出这种夹缝中扭曲成长的感觉,病梅馆记的感觉?

第一,过于技术化的市场扩张、竞争之路,是管理杂志,是创业家杂志之类的媒体的选择,但不是我们杂志要追求的风格。在我们所被允许的框架下,我们只是从泛财经的题材切入,用政治经济学来解读,社会化的解读,过于偏技术层面的写作,自然写不出这种夹缝中成长的感觉。

第二,既然是夹缝中扭曲成长,既然体制的弊病我们不能直接批判,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来呈现这种夹缝中成长的扭曲艰难感,就是可以与德隆、与铁本对比着写,还原这些公司包括复星在内的公司,它们成长的故事,它们不同的命运。现在的文章,这一点有了,但不够,我们对复星无法做出评论,但德隆、铁本已有历史定论,借别人的故事,甚至尸体,浇自己和民营企业的块垒,这是一种很好的做法。所以,如果,这一点能充足一些,对比更强烈一些,这种夹缝感会更好。自然,写德隆和铁本等,一定是关联着复星的。

第三,除了不下判断,写作上是可以向吴晓波学习的,他的跌荡一百年,我的感觉,就是剑桥中国史一章的扩展,观点更鲜明,材料细节更详尽。

回过头来,谈我们的封面报道,核心的价值观,还是还原到命运故事,还原到个体的权利问题,个体权利与国家强权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此关系下个体的命运,这是我们应该继续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