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疯狂”补课表中读出了什么?


从“疯狂”补课表中读出了什么?
 
 
 
今天人民日报第14版刊登记者姜泓冰报道,题目是:《13岁孩子的“疯狂”补课表(疯狂的培训@谁在学)》,编者按说:“在当下的教育培训市场上,究竟谁在学,谁在办,谁在管?如何看待日渐壮大的教育培训市场?如何规范扶持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 
笔者观察,在当下的教育培训市场主要是为现在的教育评价制度而设立的,现在以分评价制度不从根本上去改变,那么当下补课市场的种种乱象必定应运而生:诚信度不足,水平良莠不齐,监管难言有效,恶性竞争加剧,倒闭卷款事件时有发生就不可能避免。
“疯狂”补课表不足为奇,实际上已经被普通的百姓家接受了,正如报道中阳阳妈妈感叹道:“现在城里有几个孩子不参加培训班的?”
今天的人民网还刊登了教育部长袁贵仁日前在宣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的一段讲话,题目是:《教育部部长:教育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人民网在转载这段讲话的时候用的标题是部长这段讲话的精髓:“教育部长:考试分数不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教育部长是这样说的:“教育首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不仅仅是技术训练和知识传授。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教育部长还说:“考试分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书本知识掌握的情况,但往往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我们要求的人才最终不是会考试的人才,而是会解决实际问题、会做事的人才,是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工作中做出业绩和贡献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克服所谓‘高分低能’的缺陷。”
因此,当下的教育培训市场与教育部长的这些讲话时格格不入的,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补课就是为应试做准备,这种补课的目标就是为了分数。
笔者观点,如果基础教育教师对所教的教材把握的比较好,换句话说我国的师范教育能够重视起课程教学论的研究就能解决很大问题。现在教师的差距就在这里,一个教师对教材不能把握,对课堂教学论了解甚少,即便是拼命给学生补课也是无济于事。优秀的教师就在于对课程的把握透彻,那么他们对应试的要求也是运用自如,游刃有余。这种差距是出现在教师培养上。
各地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已经非常普遍,许多教师认为这种培训与实际教学脱节,这些教师并不了解这些培训的重点是突出学科思想,并对课程重点进行“画龙点睛”,并非是应试对策。把握了课程就必然能胜任应试要求。
其二,升学加分政策加剧教育培训市场的过度发展。
笔者观点,我不反对在教学过程搞一些趣味竞赛,如果出发点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举行一些比赛是积极,就会显得格外有价值,格外有效果。如果属于为了荣誉,或者升学加分而比赛,必定是消极的,与素质教育,提高能力就背道而驰了。
现在加分规则有点乱,这种乱象和整个教育培训市场的乱象出于同一目的,并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疯狂”补课的重要原因。
这件事情必须快刀斩乱麻,实行“一刀切”,先把竞赛优胜加分停下来,把一些竞赛先停下来。在国际上的一些竞赛我们不得金牌又能怎么?总不能因为国际上的金牌搅乱国内教育大局。
但是校内的兴趣竞赛不但是可以继续,而且还可以加强,这是完全没有功利色彩,完全从兴趣出发,有益无害。
老一辈教育家谆谆教诲:“分数是暂时的标志,知识永久的财富。”中国教育不脱离唯分数论,那么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基本就没有可能。
二〇一〇年九月六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