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宏观调控要弃房价保增长?


谢逸枫:宏观调控要弃房价保增长?

   近期,关于“第二波”楼市调控到来的声音再次引起市场热议,作为政府喉舌的人民日报也连续发文指出“应坚持调控不动摇”。然而,面对打压楼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博弈,究竟是继续加强调控力度,置高房价于死地?还是缓解市场矛盾,以报大局平稳?央视媒体近期的几篇报道似乎泄露了政府调控的真正目的,难道宏观调控要弃房价保增长?

   继8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 李 克 强在北京市考察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建设时强调,要继续贯彻国务院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决抑制投机炒作等不合理需求,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后。8月21日,李 克 强在江苏省常州市主持召开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再度强调,各地要继续落实好国务院关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措施,切实增加住房有效供应,坚决抑制投机炒作行为,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

   短短几天内中央高层接连就房地产调控表态,表明了中央政府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10号文件的决心。这令漫长观望中的各方获得了调控政策将持续的确切信号,重新调整预期。与中央坚持调控表态相对应,华远地产老总任志强一改力挺高房价的强硬态度,两次公开劝告开发商降价销售。任志强直言,劝降是为了避免政府会再出台“核武器”。

   宏观调控以来,房地产商在力挺房价不降上颇为默契。如今,有多少开发商能对被认为是开发商代言人任志强的劝降买账,还看不到回应。应该说,任志强的声音表达了开发商对中央后续政策出台的担忧,但同时表明,“劝降”说明大多开发商还保有底气死守高房价,所谓“兜里有钱,心中不慌”。

   房地产开发资金渠道主要来自资本市场,银行贷款、预售及建筑企业的垫资。由于在房地产调控前大多开发商已经在狂涨的楼市中赚足资金,在2009年宽松的信贷市场上又获得了充裕的资金。大多企业认为扛过今年,或者再长一些应该没问题,但僵持不降价博的就是调控政策的时长。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已经把开发商的四个融资渠道基本收紧了。

   今年4月17日出台的“国十条”将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在国内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渠道封堵,虽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可以到国际市场发行债券,但需要付出10%以上的成本,信托的融资成本达15%-18%。

   银行贷款上,新政策对房地产公司的信贷融资收缩了规模。北京等城市在房产按揭上对二套房贷的认定标准提高,二套房贷首付为50%,利率为正常贷款的1.1倍,按揭贷款需求大幅缩减,使开发商预售资金大为降低。

   然而,通常状况下房地产开发企业要在7、8月支付土地出让金,年底前须付清工程款,资金支付量比较大。 此时如果政府继续抛出紧缩开发商资金的政策,延长调控的预期,对开发商来说自然都很不利。或许“以价换量”是避免政府出台“核武器”,保全现有利益的权宜之计。

   中央两大媒体新华社及《人民日报》分别发文质疑空置率“难统计”这一说法,直接向管理部门声讨楼市数据得不到统计的罪责。表面看来,此举应了广大购房者的心思,可谓顺应民心,然而“自导自演,不打自招”的戏码似乎在平复购房者愤怒心态的同时,更为之前的调控未凑效找了个好借口。

   从核心城市上演“空城计”开始,住房空置率问题就成为了楼市的一处伤疤,伤疤背后是难以揭开的血淋淋事实。首先,空置率不出,楼市就无法明确暴露出投资投机性购房的比重,没有权威的数据证据就无法给空置房正式判刑。

   其次,中央媒体的质疑着实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在响应广大购房者要求的同时,缓解了宏观调控和市场反应之间的矛盾,不仅巧妙的把调控不利的罪名转嫁了出去,更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为保市场投资成功的打了掩护。

   此番人民日报发文探讨楼市调控进退的问题,其实是在为政府下一步动作做出政策铺垫。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一再强调“房地产调控本身是要减少而不是增加经济波动,调控的目标不是打压市场,而是要促进市场健康发展”,“任何形式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都以抑制泡沫、防止对经济波动带来过大冲击为目标,从而避免泡沫崩溃引发的经济震荡,至少以不伤害经济为底线”。政府权衡利弊,为保经济暂舍楼市。

   与此同时,在谈及房价问题时,报道内容一边强调政策显效确实存在滞后性,一边对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遭受立竿见影的重创大吐苦水。不难看出,在楼市调控进退两难中,政府似乎选择了保护经济发展放弃楼市打压的退路,只不过在走出退路之前要吐一番委屈罢了。

   不可否认,政府从经济大局的角度出发弃打压房价而保增长尚能理解,但是不再出手逼降危害国计民生的高房价,将可能导致国家在经济增长下越来越富,百姓在高房价面前却越来越穷。到那时候,即使国家的富足也唤不回人们的幸福感,高房价与高经济可能将进入背道而驰的怪圈,因此,从广大民众的利益角度出发,真心的希望之前的揣测是误读。

   经过对各大行业的调查显示,下半年经济增速放缓已成定局。这一调查结果得到了最新公布的7月PMI指数的部分佐证。而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中国经济走势。进入7月份以来,有关下半年宏观经济走势的讨论骤然升温。这其中暗含的一个逻辑是,如果中国经济出现二次探底,保增长将“击败”调结构,再次占据主导地位,刺激政策次第出台,包括地产调控、落后产能等政策将再次落空……对扑朔迷离的宏观经济进行预测,向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下半年的信贷资金投放、通胀预期管理、人民币升值等热点话题,分析种种变量可能对宏观经济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在产业领域,我们选取了钢铁、汽车、地产、纺织、航运、零售、粮食这七大样本行业,这些行业在 GDP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又代表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

   报道选择的切入点是指数,因为单个公司的表现不具备典型性,不能全面反映一个行业的景气状况,而经过统计、编制后的指数,其走势最能代表一个行业的景气度。从上述各个行业的报道来分析,我们可以基本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下半年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不少公司的管理层都表达了足够的担忧,这些不确定性包括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提高、欧洲债务危机蔓延、通胀压力加大、地产调控走向等;其次,中国经济应在“保增长”与“调结构”间取得平衡,如果突出前者而忽视后者,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痼疾将仍然存在。

   房市、车市,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里,大部分时间扮演着“拉动者”的角色。而最新的调查显示,这两个市场已经从亢奋走向了疲软。调查显示,钢铁、纺织、粮食、航运等行业下半年也面临较多不确定性,尤其是钢铁行业难改颓势。中储粮全国原粮收购价格指数显示,从今年1月初到7月15日,该指数涨幅达到20%。

   其中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价格上半年都创下了历史高位。这无形中给下半年带来了不小的通胀压力,为政策调整带来了难度。在航运方面,虽然国际干散货航运景气度的波罗的海指数(BDI)近期出现反弹。但业内人士指出,航运业的产能过剩依然是一个很严峻的挑战,且集装箱航运面临着需求可能放缓的压力。在劳动力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欧洲债务危机蔓延、通胀压力加大等影响下,下半年仍然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从上述各个行业的调查可判断出,接下来的政策选择将面临着非常复杂的局面,任何调整都将对未来经济走势产生较大影响。于是,房地产调控是否放松、下半年是否加息、信贷投放数量、人民币汇率政策等,都将面临经济形势的考验。

   尽管最新的数据显示,7月份购进价格指数继续回调,为50.4%,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表明价格压力逐渐在缓解。但由于国内仍然处于“负利率”状态,“炒房”、“炒有色金属”、“炒大蒜绿豆”等现象仍然潜伏在民间投资领域,这直接表现为储蓄存款向这些高收益“资产”的“搬家”,从而带来了不小的通胀风险。

   澳新银行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的通胀还未达到峰值。第一,PPI仍然处于较高的位置,未来几个月内,其对CPI的传导效应仍较强;第二,由于南方洪灾形势严峻,食品价格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此外,随着最低工资在全国范围内的提高和制造业部门工资的上涨,国内需求仍将保持强劲,这也将对通胀产生一定压力。

   事实上,包括上海在内的国内各主要城市,在面临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仍然不敢对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所松动。据有关报道,部分城市下半年或许还会出台更加具体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措施,这对房地产市场将继续带来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