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遥远:“亿元小学”比“豪华政府”看上去更美


 “人间天堂”苏州大手笔投资上亿元,兴建了一所天堂般的阳澄湖小学,让大人小孩都很羡慕。“亿元小学”的横空出世,赢得舆论喝彩,也引发颇多质疑。赞誉者赞誉:公共事业的品质,怎么豪华都不为过。因为它代表的是公共利益的被重视,是公民价值的被提升,是公民的尊严、体面以及幸福的载体。批评者批评:豪华小学不能代表中国的国民教育水平,那些落后地区的学校、城市里的打工子弟反映了一个时代国民教育的短板。豪华代表不了水平,比照短板却进一步地反映了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而这样的失衡实际上侧面反映的却是社会的不公。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间,苏州“亿元小学”成了当下中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热点,成了教育“先行派”和“公平派”之间的牵钩拔河。
我作为一个以文载道、矢志追求社会公义的草根博主,这回却毫不迟疑站在“先行派”一边。这不是我漠视教育公平,而是深感“亿元小学”比“豪华政府大楼”看上去,更赏心悦目。官府荷包里的钱,花在教育上,总比花在盖政府豪华大楼和“三公”消费上,更能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服务型政府理念。
“亿元小学”和当下斥巨资争抢“名人故里”、山寨“鸟巢”、“白宫大楼”与豪赌数十亿“申遗”等政府形象工程相比,无疑更具“公共事业的品质”。苏州教育官员称,苏州经济繁荣、财力丰裕,办学条件改善必然先行一步,这些设施过几年只是基础配置。换而言之,“亿元小学”要在苏州所有小学普及。目前苏州已有10多所学校按照这一标准建设,今后陆续会有更多“亿元小学”。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是家长的期盼,也是政府的责任。苏州官方此语信然,让人欣然。
此间舆论的批评者,把苏州“亿元小学”和中西部落后地区一些破旧校舍进行比较,认为中国教育不公关键是资源分配不公。一方面有些学校奢华,而有些孩子却找不到一个安放课桌的地方。我认为,这显然是一种瞎子摸象的错误类比,一种因循守旧的平均主义。试想,东西部经济发展有先后,靠公共财政支撑的公办教育设施改善,两者怎能没有差距呢?苏州“亿元小学”的先进设施,早已经在国外发达国家小学中普及了。作为天之骄子的中小学生,本就应该享受这些权利,我们无需质疑。如果苏州孩子享受到了,我们应该祝福这些幸福的孩子,而如果其他地方的学生还没享受到,我们则找到了下一步努力的目标,而不是在“大平均”的理念中寻找社会的公益与良心。
我也深信教育公平之重要。温总理曾多次强调,教育公平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政府要确保每个公民享有优质教育的权利和教育机会均等。国家对教育权的尊重主要表现在可获得性、可利用性、可接受性和适合性等四个方面。而从这四点看,苏州“亿元小学”充分尊重公民教育权,并不违背教育公平原则,是在公平基础上的一个先发案例。
当今世界,改革创新已成为教育事业的主题。盖因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融合,知识驱动性也越来越强。教育学博士冯增俊曾大声疾呼:中国到了再喊“教育救国”的时候了。我们期盼能像11世纪欧洲波隆那大学的创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推波助澜,像16世纪新教改革运动对教育理念的创新掀起的普及基础教育运动推动风起云涌的欧洲文明进程,像16世纪中叶英国新教改革运动掀起的民众识字运动和实用教育创新推动工业革命的爆发,像19世纪初普法战争普鲁士失败后掀起的三大教育改革推动德意志强国崛起,像19世纪后半叶美国《莫里尔法案》激起的多种教育创新推动美利坚合众国大繁荣那样,中国也在期盼着一个划时代的教育创新,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繁荣昌盛。相比于中国城市建设的倾盆大雨,中国教育投入实在太杯水车薪了。
英文的创新(Innovation)一词,有三层涵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挑战着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也为教育公平视野下的政府作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地方政府既要坚守教育的公益性,更要敢于创新。教育创新要坚持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但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分类发展,共同发展。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扬谷”式发展。没有创新发展,就谈不上均衡公平。落后地区、薄弱学校需要发展,发达地区、基础好的学校同样需要发展。这也是一个“机会平等”的公平原则。均衡发展不是限制或削弱发达地区、优质学校和强势群体的发展,而是要以更有力的措施扶持基础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弱势群体,不断实现高位均衡公平。只有建立起教育主导社会发展的新发展模式,社会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文明的社会,国家也才能真正从经济大国走向一流强国。
如果说,豪华政府大楼是“官员点菜、人民埋单”,是中国官场一种“病态时尚”,昭示着某些官员炫耀权力、追求享受、腐败堕落;那么,苏州“亿元小学”则是“政府请客,市民共享”,体现的是每一个有权利来就读的孩子,都能享受到优美环境和先进设施带来的现代教育文明。这无疑是一件执政为民的功德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