悚幻电影的无限可能性
文:江小鱼
日前巧遇香港著名电影导演张海靖,他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参与导演及制作了很多部耳熟能详、脍炙人口的影片,至今其中的部分影片还在影响之后投身于魔幻类型制作的年轻一辈导演。在和张导的长聊中,我们从他再出江湖后新执导的《异空危情》的类型如何划分探讨起,然后都对一种新的类型片的形态产生了共同的兴趣,并继而对中国电影类型片的本土化认知产生了进一步追问。
我们为这种集惊悚片和魔幻、玄幻、穿越特质为一体的新类型片取了个新名称,叫做“悚幻电影”。
目前国内因为没有电影分级制的缘故,所谓的类型电影都呈似是而非状,更多指的不是电影自身的形态,而只是商业营销概念或档期而已。自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个咖啡馆内首次公开售票播放电影,从而标志电影的正式诞生开始,随着进入现代电影时代后,电影逐渐开始根据内容划分为:爱情片、动作片、家庭伦理片、战争片、灾难片、恐怖片等几大类型。
然而,随着80/90后的逐渐成为主力消费群体后,在中国电影市场乃至世界电影市场中,很难找到适合这个主流消费群体的电影产品。根据权威数据显示,80/90后的消费心理已经远远突破于60/70的爱情文艺片挡道、战争史诗片充斥的表象,而逐渐开始找寻一种新的电影体裁。内容超前、富有想象力、具备强烈感官刺激的一种新电影类型随之呼之欲出,成为电影市场中急需填补市场真空的一种可探索电影新类型。
纵观90年代、00年代的欧美电影,极具代表性的《电锯惊魂》血性恐怖但基本不具备科幻的色彩;《X战警》、《黑客帝国》具备科幻色彩但给人感官刺激甚少;《狂蟒之灾》压根谈不上科幻;《生化危机》则根本失去了目前80/90后的消费观念;再看中国电影市场则更加惨淡,虽然低成本的惊悚片大都赚钱了,但类似科幻惊悚混搭的电影体裁作品不是市场惨败就是无人问津,原因何在?窃以为就是没有找到一条自己探索的新体裁电影思路。
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大踏步的前进,2010年将注定实现内地票房过百亿的大关,这预示着国产电影正逐渐在以强大之火力占据着票房主力。再细细分析,在这百亿票房中,又是谁们占据主力位置呢?据权威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的未来主力军80/90后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80%的主流消费群体。
这些群体的消费特征是,不怀旧、不矫情、不煽情,喜欢追求新鲜刺激、喜欢探索新境界、喜欢新概念等等诸如此类,《2012》、《阿凡达》、《盗梦空间》在中国的成功就极有说服力的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作为中国电影来说,紧紧抓住这一出现的市场缝隙,顺藤摸瓜,在号脉及其准确的前提下,以“悚幻电影”这一新新人类的电影体裁打造本土化类型电影,有助于填补电影的市场空白,吸收主流电影消费群体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进而提升华人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辨识度。
在电影分级制提上体制内探讨日程后,更为悚幻电影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施展才华的空间,有知情者指出,中国电影分级制将在未来3到5年内得以顺利实施。届时,悚幻电影这一中国首创电影类型将有能力占据中国电影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欧美市场,惊悚电影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一种电影新类型,它产生于美国上个世纪60至80年代的经济危机时代,它的创作灵感甚至取材于美国几起真实的社会事件,其实美国的惊悚电影反应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纠结与矛盾。比如世界闻名的系列影片《电锯惊魂》就是根据美国一起神秘的社会事件改编的,之所以日后产生一系列的剧集,就说明这类的惊悚电影已经进入了人类电影历史划分重要类型。再比如小众一点的美国电影《八面埋伏》,虽说在美国的市场中并没有赢得多少的票房,但是在中国电影观众的眼中,这部惊悚稍带推理电影的出现,为中国电影人树立了一个堪称借鉴式的榜样。
其实中国所谓的惊悚电影借鉴于美国,根植于港台,香港电影中的“鬼片”与“僵尸片”是惊悚电影的先驱,后来随着新时代对惊悚电影的需求不再停滞于所谓的虚拟惊悚片,与现代生活脱离严重已经导致作为80/90后的消费群体觉得惊悚电影已经离开了他们的视线范围,因此,自从2000年以来,成功的惊悚电影屈指可数。市场的需求,观众的需求,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去满足这些人的需求。具体要求是,与时俱进的惊悚电影,有着时尚色彩的新电影,能给人以感官刺激的同时,还能给人无限幻想的电影。
我和张导探讨并提出的悚幻电影,虽然尚处于一种尝试甚至概念阶段,甚至于什么样的电影属于悚幻电影,什么样的体裁应该划到悚幻电影中,都还是一个可探寻的无限辽阔话题和市场空间,但只要有了开始,有了想象力,便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