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销“信访办”有利于改革与民生


  撤销“信访办”有利于改革与民生

     ●  陈 宏

   

                                 (资料图)

   素有“天下第一难”的信访工作,信访问题已似乎成了老大难。中国的信访制度确立于1951年,当年6月7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处理人民来信和接见人民工作的决定》。在2004年8月份,胡锦涛总书记针对信访制度曾批示,要求建立信访“联席会议”制度。中国社科院于建嵘研究员牵头作了一个关于信访制度的调查。于建嵘研究员的建议是:要求撤销信访办。

   这次调查被称为 “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的针对上访人群的调查”。该调查报告题为《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发表报告震动了各界,并引发了一场有关信访制度何去何从的争论。于建嵘认为,从政治层面来看,撤销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信访机构,把信访集中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系统地建立民众的利益表达组织。

   安定团结型问题应该由司法部门解决,功能错位本身是信访制度的一个突出问题。上访者想反映的回答涉及到土地、基层选举、腐败、乱收费、打击上访等各个方面,但信访部门并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信访办有的成了中转站,有的成为收发箱,有的成了应声筒。在2009年中央党校政法部与国家信访局研究室联合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曾有学者提出,信访制度已经被截访行为严重扭曲,建议废除这一制度。看来撤销“信访办”绝非信口开河。

   吴宗明,2002年退休的广西桂平市信访办主任,却因住房强制拆迁后的补偿问题,在2007年“绝没想到”地变成了上访人员。他说,“有时候想想,觉得也挺可笑的,信访办主任去上访。”他在上访中很清楚上访“没太大作用”,而作为前信访办主任,对信访潜规则最明白的人之一,却仍然选择上访,要“更多地求助媒体”。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2009年撰写的《原信访办主任上访为何也无效?》评论认为:“这位上访无果的原信访办主任,大约就是现行信访制度的最佳代言人了!”

   吴宗明说上访“没太大作用”,是向人们释放出一个信任危机的信号。信访还抵不过网络、媒体的力量。信访部门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就是行政权力,换句话说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让社会矛盾越积越多,越积越复杂,最终导致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受损。也正因为如此,一些专家建议撤销信访部门。

   一家日报评论员文章认为:中国的信访制度最开始只是一种行政性的补充救济手段,用来倾听人民呼声,处理人民意见、建议和申诉,作为一种备用手段,而非解决事关民众利益的主要渠道,这是中国信访制度的初始定位。但随着社会发展,信访制度慢慢偏离轨道。信访警示的社会矛盾日趋突出、尖锐而复杂,越级上访、打压上访,各种问题交织。功能设置与实际运行之间的差距,使信访制度处于一种尴尬的生存环境之中。

   最近几年,我国的群体事件越来越多,发生频率越来越频繁,信访办难以维稳,亟需改革。为了应对上访群众,有到信访部门截访的,有组织学习班的,有搞截访联盟的,还有送劳教的,丑态百出。

   信访制度改革的决心来自于民生,来自于改革成果共享,而且要稳妥而有步骤地推进改革。改革的最终目的应是撤销信访办,或许这是迟早的选择,将其受理的各种案件移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处理,把信访集中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