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重庆经济主旋律:产业、就业与民生
2010年重庆经济交出亮丽成绩单:财政方面,截至2010年12月末,2010年全市财政收入突破1953.4亿元,增长67.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002.3亿元,同比增长47%;市级财政收入961.4亿元,同比增长69.7%,区县财政收入992亿元,同比增长65.6%,令人高兴的是,“两翼”财政收入增幅超过了“一圈”。全市财政支出达到2637.8亿元,同比增长46.1%。与2005年相比,财政收支均翻了两番。 税收收入553亿元,同比增长40%;票据市场、货币市场规模居西部首位。金融方面,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超过1.3万亿元,贷款余额近1.1万亿元,同比增长23%,比全国高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降至1%以内,全市银行盈利超250亿元。新增1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市级银行5家,村镇银行7家。
那么2011年重庆经济主旋律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产业、就业与民生。
据媒体报道,“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将打造5个以上的千亿级工业园区和20个以上的五百亿级工业园区。目前已经确定入围千亿级工业园区的有两江新区工业园区、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区和长寿化工工业园区。空港工业园、九龙工业园、江津工业园、西彭工业园等也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冲击到“千亿级”。这些园区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物流运输等方面。园区规模的上档升级,能够提高这些产业的聚合和资源配置能力,同时还可以集中解决大量就业以及为地方创造大量财政收入。
过去冶金、机械、轻工、纺织和能源是重庆市五大传统产业, 汽车摩托车、医药化工是支柱产业,近年来特别是两江新区、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区的创立,加速重庆产业结构调整,高兴技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重庆“十二五”期间,通信设备、高性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环保装备、风电装备及系统、光源设备、新材料、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等,将是战略型新兴产业高地中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引进一批国家级院所和跨国公司技术研发机构,并在此打造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园、高端装备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和生物医药产业园。产业兴则百业兴,我注意到重庆比较重视房地产业,特别是廉租房 保障房建设,并没有把房地产业作为支柱产业。
重庆市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最重要的扶持政策之一,就是重庆当地大学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等“九类人群”申请创办注册资金10万以下的微型企业时,重庆市的财政部门将向申请人拨付注册资本金的50%以内的补助资金。重庆在全国率先出台扶持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中专毕业生等九类人创办微型企业可获得政府补助。从明年起连续5年,重庆每年将发展2万户微型企业,并对这些微型企业创业人员进行培训,以解决50万人就业,这对鼓励创业很好。重庆国企搞得不错,只要注意资产与现金流的匹配,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我特别希望重庆金融资源应更多向中小企业倾斜,因为中小企业解决近80%的人的就业问题。
住房、教育、医疗这三大民生问题,被百姓形象地比喻为“新三座大山”。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加快建设、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是最大的民生。
2010年重庆开工建设公租房1300万平方米,将满足50万群众住房需求;户籍制度改革平稳推进,已有145万农民工转户进城。据重庆市农委通报,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增长12%。尤其是“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启动以来,“两翼”地区农户增收步伐明显加快,2010年“两翼”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4700元,增长20.5%,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两翼”所有区县增速均快于全市平均水平。“民生十条”惠及千家万户,130万留守儿童得到关爱照顾,新增1万户微型企业,带动10多万人就业。重庆2010年度“八大民心工程”在重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经有关承办部门一年的努力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八大"民心工程"重点放在了民生方面。其中就业再就业、扶农助农、饮用水工程、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方面,有37个项目,占总数的74%。以人为本,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重庆快速发展的成果,这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蔡律 2010年1月1日
2010年12月31日晚 市民解放碑听钟声迎新年
重庆街头处处张灯结彩迎新年
薄熙来与留守儿童解放碑听钟声
重庆数万市民解放碑听钟声迎接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