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蛮荒?


     

回到蛮荒?

 

因为有更悲剧的事件吸引了舆论的眼球,一件很悲剧的事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20097月,16岁(也有报道称17岁)女孩小洁(化名)向母亲哭诉被人强奸,其母陈雪香遂命小洁假意答应“强奸犯”的约会,自己却招呼数名亲友一同赶赴约会地点,愤怒中将“强奸犯”殴打致死。20101227,上述案件在法院审结宣判,小洁母亲陈雪香被判5年,其两名主要动手殴打“强奸犯”致死的亲友分别被判17年、12年。

案件本身并不曲折,一件典型的“私力救济”事件。特别的是,事件过程被人用手机录像几乎全程记录,从中可见“强奸犯”被剥去上衣、绳索勒颈,在小洁母亲的当众指控和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被群殴致死。就整个过程而言,近乎一次当街行刑的私刑场面。而更特别的是,法院的判决结果宣布之后,网络留言中充斥质疑之声,其基本的逻辑是:好人打死恶人活该,法院惩罚好人混蛋。偶有留言指出小洁母亲应该寻求法律救济而非擅用私刑,则必有数十倍的留言指称法院只会帮助有钱人,小洁和母亲的冤屈必然不会在法院得到伸张,私力救济已经成为“穷人”最后的公正等等。

司法腐败不容否认,由此而导致的对公正的践踏也屡见报端。但从媒体报道中可知,在这一具体事件中,“强奸犯”也不过普通的市民,当其面对小洁时固然处于强势,但面对法律时,却未必还有影响法官、逃脱罪责的能量。因此,小洁母亲以暴力手段私自复仇的做法并非迫不得已;围观网民以司法腐败不足信任为由,赞许小洁母亲私力寻仇的做法,并为其受到法律惩罚而喊冤,也没有充分的依据。事实上,网络上围观网友所称,如果小洁母亲寻求法律救济,将注定得不到公正裁决的说法,只是出于既往成见的过度想象,却与案件本身的具体原委没有因果关系。

私刑的非正当性和非正义性毋庸置疑,因为擅用私刑不仅违背了现代社会由国家垄断暴力的基本规则,而且私力救济很难做到对事件真相的全面追究和公正裁断,看似正义的私力复仇,极有可能制造了新的不公。因此,禁止私刑是一切文明社会共同遵守的原则。粗话了法律规定的正当防卫之外,只有在一种情况下,私力救济才能获得正当性,那就是当公众对司法正义普遍失去信心时,私力救济才可以视为迫不得已的合理自救。此次网上留言形成的情绪狂潮,似乎预示着公众对司法的不信任已经恶化至此,以致一次于情于理于法都经不起推敲的私刑事件,竟受到舆论的欢呼和声援。不过这样的舆论倾向,还不足以证明中国将很快面临司法废弛、私刑泛滥的局面;面对网络舆论的偏激言辞,传统媒体上也出现了校正的声音。由此可见出不同群体、不同利益、不同立场之间的冲突和相互制衡。除了国家机器的强力控制之外,这种博弈和均衡也是社会激荡时期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

可叹的是,普遍的不信任情绪正在蔓延,司法只是层层信任防线纷纷失守之后受到冲击的又一个堤坝。在司法之外,求医不信任医生,上学不信任教师,购物不信任商家,买菜不信任农民,追问真相不信任记者,寻求安全不信任警察,产品质量不信任质检部门,价格评估不相信中介机构……

在当下舆论议论中,常常把不信任的矛头更多地指向公权,似乎公众都是被无辜伤害的弱者,但检点一下我们心中的不信任情绪和不信任的对象,与其说我们不信任权力,不如说是不信任他人。而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在无比复杂且仍在日趋复杂的社会结构中,每个人必须借助无数陌生人的层层中介,才能与庞大复杂的社会发生关联。由此,相信他人,进而相信由无数不特定的他人组成的各种社会组织,我们才有可能踏实安稳地活到下一个朝阳升起的明天。反之,一旦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解体,仍然拥挤在一处的人群,便不再是现代社会中由契约和信任关系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社会,而是被强行驱赶到一处的惊恐的羊群。

在这样的“羊群”中,每个对他人失去信任的个体,都可能从内心产生疏离社会、偏于一隅的自保心态。但在一个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自保注定就是难以自保,在网友对小洁母亲的私力救济行为一片叫好的背后,与其说是恣意妄为的暴戾,不如说是无所信任和依傍而产生的信任焦虑。

人类终归不能重归荒蛮的强力为王的丛林时代。或许信任焦虑的普遍蔓延,恰恰是信任重建的时机和动力。如果说个人在其中还能做些什么,那就是从尝试着信任他人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