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费占一成收入,不是偏高是畸高


周明华
近日由香港理工大学中国社科院以及北京大学组成的移动通信与中国社会课题组对国内居民使用手机的状况进行调查,调查涵盖大连、上海、广州、兰州、成都和南宁六城市的居民样本。结果显示,手机资费已占到普通居民收入的5.43%,而在年收入不到1万元的中低收入人群中,这一比例更高达10.31%。手机资费每人每月平均为71.72元,相对偏高。(1月9日《新闻晨报》)
有人说,较之于石油、天然气“跟涨难跟跌”,一直在涨个不休来说,手机话费好歹还在降嘛,即便降幅甚小,下降的动作像蜗牛般爬行。但一拿我们的寒碜收入去与人家对比,就郁闷得够呛。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英国2008年人均收入为每月3775英镑,人均每月在手机通话上的花费约为30英镑,占收入的0.8%;而日本2008年人均年收入37500美元,手机每分钟的标准通话费从当年的120日元猛降至现在的40日元;美国2008年人年均收入约4万美元,在自己国家打手机好似不要钱一样。
该课题调查组或许想委婉一些,犹抱琵琶半遮面式地称“相对偏高”,事实上是的的确确地绝对畸高。美国是如何营造打手机就像“白打”一样的政策环境气氛的?美国也有套餐,但那可是货真价实的。比如一家公司推出的19.99美元的“套餐”可以每月打1000分钟,早9点到晚9点之间收费,其他时段以及周六、周日全部免费。而最为关键的是,在美国手机打国内长途的全国漫游均未有附加费用。除开晚上9点到第二天早上9点,以及周末两天的免费全国拨打外,每月这一千分钟,足够你白天想说多久就说多久的时间。
    再来看国内,国资委去年岁末曾发布央企2009年度国资运营情况,披露129家央企中108家央企2009年经营情况,中国移动以利润总额1484.7亿元再次成为“最赚钱央企”。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手机漫游费、手机上网浏量费、手机短信收费等一直降幅低微。这诚如工信部一名副总工程师何霞所说,其实移动本地通话费不高,主要是长途和漫游的问题。我纳闷,在自己国家,何来漫游之说?要知道,除了前述的美国,在德国、英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人家早就是全国一卡通了。我国不断有人呼吁取消手机国内漫游费,杜绝手机套餐的“假套”把戏。但营运商仍“我漫游故我在”。
这逼使一些腰包并不鼓胀的经常奔赴国内各地的公民,口袋中不得不装着数张不同城市的本地手机卡。这估计是中国独有的“景观”,此非他们赶时髦,而是无奈。一个国家的信息资费让公民承担的部分太过沉重,直接的弊病是影响公民快捷的信息传递,影响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而相关机构的回应可谓五花八门,诸如“这是国际惯例”,“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等。这种说法很荒谬,我们只需从上述手机费的比较中,便一目了然,国际上的市场竞争充分,垄断性弱,才有他们的便宜打手机。
其实收取高额手机漫游费是一种明显不过的强行的行业摊派, 有违我国《消法》的相关规定。当然,这笔收费是块大蛋糕,要运营商自己割肉去活活地拿掉,的确很难。民间有言曰:“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那么,能大幅降低甚至手机资费这个“把”的刀,必然在事置利益之外的第三方手中。当前亟待法律法规制度推助这个“第三方”尽早出现。惟有如此,才能让居民手机资费大幅下调至理性价位,至少应与公民收入水平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