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东省科技厅宣传办公室、本报山东记者站组织评选的2010年山东省十大科技新闻揭晓,它们
是(按发生时间顺序):
一、济南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青岛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
1月10日,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济南市入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据了解,作为全国最早启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城
市之一,自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部署后,济南市便迅速启动了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该市结合
中央精神和自身情况,创造性地制定了建设规划、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县(市)区考核办法等。在此基础上,把创新型城市
建设破题为“六大体系”建设,即组织、评价、规划、责任、政策、创新,从而确保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扎实推进。
2月26日,青岛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据了解,青岛市将力争到“十二五”末,进一步确立企
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大幅度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比较完善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
结合的城市创新体系,为产业跨越式提升,经济跨越式转型,城市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山东再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项目多分量重成就“科技大年”
1月11日,在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国海洋大学管华诗院士领衔完成的项目“海洋特征寡糖的制备技
术(糖库构建)与应用开发”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上一次获此奖还要追溯到12年前。1997年,山东农业大学
的“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项目,获当年唯一一项国家发明一等奖。
在2009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山东省的科技成果出现井喷:获得仅有的2项国家发明奖一等奖中的1项,国
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奖总数达33项,其中第一完成单位获奖项目20项,无论是获奖数量还是质量都创近年来最好水
平,名列全国各省市区前茅,从而成就了名副其实的“科技大年”。
三、《山东省高技术自主创新行动计划》颁布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鲜亮相
2月12日,《山东省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对外公布,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亮相,具体为高端电子信息、新材
料、半导体照明、新医药及生物、新型数字化装备、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
利用及环保和现代服务业。根据计划,今年起至2012年,山东省政府将筹集20亿元专项资金,保障该计划实施。
计划为战略性高技术产业设定了目标,到2012年底实现产值10000亿元。同时,努力实现“七个一批”,即实施一批重
大自主创新项目,培植一批具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改造提升
一批传统产业中的优势骨干企业,创建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和载体,以及聚集一批创新团队。
四、黄三角开发跃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首个跨行政区域实验区诞生
3月18日,科技部下发《关于批准北京市石景山区等10个单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通知》。据此,山东省黄河三
角洲正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据介绍,黄河三角洲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涉及山东省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
区),是我国第一个跨行政区域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据了解,山东省科技厅将协同黄河三角洲6市19县(市、区),通过解决制约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科技问题,从
高效生态经济角度推进技术创新示范,建设一个高水平研究开发平台、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建立一批高效生态经济技术示范
基地、培育一批“低能耗、低(零)污染、低资源依赖”的“三低”科技企业和建立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
盟,以突出技术创新在高效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主线,通过突破、示范和推广,将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可
持续发展等内容统一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建设中。
五、打通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 全国第一个农村农业信息化试点省份启动
4月9日,科技部、全国远程办、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确定把山东省作为全国唯一的试点省份,进行农村农业信息化
示范省建设。
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山东的示范省建设要充分发挥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围绕综合性省级信息服务
平台和农业产业化专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加强科技服务网络与资源的集成和建设。通过发展综合性和专业性基层信息服务
站点,切实推动信息服务向下延伸。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依托科技型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等发展社会化、专业化
信息服务站点。同时开展基层农村信息化管理、服务人员培训,培养、壮大信息科技特派员队伍。逐步形成以符合现代农业
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可持续的农村农业信息综合服务体系,为全国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及模式。
六、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山东新建48个院士工作站
9月1日,山东省科技厅公布了2010年院士工作站名单。本年度山东省新建院士工作站48处,共有49位院士进站工作,
院士与企业合作项目82项,其中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4位,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位,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
位,美国工程院院士1位;吸引院士团队266人次在各合作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合作项目已申报专利196项,其中
发明专利81项。
据了解,山东省从2009年开始启动院士工作站建设工程,得到了院士、企业的积极响应。据统计,2009年山东省建立
60个院士工作站,共有70位院士进站工作,其中中科院院士1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3位,吸引院士团队429人,合作项目
127项。而山东省各地市也纷纷把院士工作站建设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给予支持。
七、世界太阳能城市大会召开山东太阳能产业稳居全国第一
9月16日,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在德州市隆重开幕。大会集中展示了山东省“十一五”以来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的主要成
就、198项重大新技术新产品。其中,德州市收获签约项目35个,投资总额856亿元。
这次太阳能城市大会,不仅使德州太阳城的名声名播四海,而且集中展示了山东太阳能产业的整体实力,使以济南、德州为核
心的太阳产业带第一次全面亮相,这里集中了力诺瑞特、桑乐、皇明等多家全国一线品牌,是中国太阳能品牌和企业最集中的
地带。2009年山东省太阳能热水器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30%多,居全国第一位。2010年,桑乐、力诺瑞特、皇明,三驾马车又
带领山东二三线品牌,全面发力,在新能源领域,各显神通;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快速发展,逐渐发威。业界认为,山东已经是
全国太阳能产业重镇,对行业发展影响深远。
八、国家高新区阵营再添“山东力量” 烟台、济宁高新区跃升国家级
9月26日,国务院下发有关批复文件,山东省烟台市、济宁市两家省级高新区正式成为国家级高新区。
2010年4月,国家启动了国家级高新区升级程序,这是自1992年以来我国开展的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升级工作。此次获批
复升级的高新区中山东省占2家,从而使山东省国家级高新区的总量增至7家,在数量上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更将为提高全省
自主创新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产生巨大推动作用。高新区已经成为山东省自主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区域和主要平台。
目前,全省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数量比“十五”末增加10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达到7家,比“十五”末增加2家,国家
创新型园区达到4家,全省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达到30家,比“十五”末增加16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已经遍布全省17
市。
九、蓝色经济区试行初步方案 六大领域先行
10月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在蓝色经济论坛暨文登南海新区发展研讨会上透露,山东省委省政府
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打造和建设好蓝色经济区的指示,研究确定了重点在六个领域先行先试。
这六个领域是,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大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构建一个现代海洋产
业体系;全面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探索建立海洋
经济对外开放新模式,提升开放型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健全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机制,增强蓝色经济区辐射带动功能。
这六个领域的发展已有相当基础。近年来,山东半岛海洋资源开发渐次深入,以海洋资源为依托的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
发展迅猛。蓝色经济区则将休闲度假、生态养生、服务外包、培训等新兴服务业列为重点,以凸现海洋生态的优势和目标。
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研发资源,山东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优势已逐渐显现。
十、产粮大省遭遇干旱低温考验 科技支撑粮食总产“八连增”
根据统计部门抽样调查和全面统计,今年山东省全年粮食总产867.1亿斤,比上年增加3.8亿斤,增0.44%,历史上首
次实现粮食连续8年增产,并创粮食生产历史新纪录。总产比历史最高年份的1996年的866.7亿斤多0.4亿斤,单产比1996
年的701.4斤高114.5斤,增长16.3%。
省政府有关人士介绍,“八连增”来之不易,这是在克服2010年山东省秋种期间出现大面积干旱,冬春遭遇持续低温天
气,汛期鲁西北部分地区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等诸多不利影响下取得的。山东省玉米常年种植面积4300万亩,产量占粮食总产
量一半以上,均居全国第二位。2010年入汛以来,在阴雨天气明显增多,部分地区发生较严重洪涝灾害的不利影响下,山东
省大力推进农业科学抗灾,落实关键技术措施,把灾害影响降到最低。据了解,山东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自2003
年以来八年增产,为保障粮食安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010年山东省十大科技新闻揭晓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