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像傲立:多少国人心中还装着“孔子”


    “在手没有珍惜,失去才觉珍贵。”当我们心目中有孔子的时候,都觉得他老人家可有可无;可一旦人们心中完全容不下孔子的时候,才知道要把他竖起来!

    1月11日上午,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门前,忽然竖起了一座基座加上雕像总高度为9.5米的孔子青铜像。事前,公众也毫不知情,没有报道“落成仪式”。如此低调,令公众大为不解。
    《京华时报》报道称,“孔子雕像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身体左侧佩戴有一把宝剑”,并引述雕像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的话说,雕像手法“简朴、概括”,“将人体的结构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态当中,似巨石,似高山,气势磅礴,与庄严的国家博物馆建筑交相辉映,展示出中华文化的悠久灿烂与正大气象。”
    如此这般地将孔子尊其为“爷”意味着什么呢?
    孔子堪称我中华的文化符号,其青铜像没立在与人民大会堂相望之处,也可谓给了他老人家至高至上之尊荣。但以如此敏感的地理位置和铸造、竖立铜像的低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因此引发了无数网友的议论,且支持者鲜见,讽刺、非议者众多,甚至还出现了连孔子也给否了的现象。
    回顾近百年来孔子的起伏浮沉,不难看出,历史名人的命运跟普通百姓毫无关联。
  自民国以来,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冲击“孔家店”;接着是“文革”掀起了批林批孔运动。孔子被批得体无完肤。如今孔子再次时来运转否极泰来,其雕像竟能在天子脚下占有一席之地,在我国历朝历代从未有过,其地

    不过,文革时期虽然表面上极尽批孔之能事,但在骨子里并没有抛弃孔子的仁义道德。除了对极少数人群(地富反坏右)“另眼相看”外,在维护百姓利益、社会公平正义方面都还没有抛弃孔子的那一套,尤其是对待最普通的老百姓,仁义道德常存于心,提倡实实在在地做好人好事。更重要的是,这一点真正落到了实处。
    邓小平出来后,世风日下,一看不对劲,急忙掏出了一个“五讲四美三热爱”。内容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可是,越是“讲文明”,就越不“文明”,越不“道德”。可见,讲也是白讲,纯粹浪费口舌。
    现在,即使为孔子铸造了9.5米高的青铜像,并且竖立在皇城根下,这意味着将孔子挂在我们每个人的嘴边。可越来越多的人,同时也包括越来越多的官,所作的一切,几乎是跟孔子精神相违背的。大有“口是心非”的讽刺意味。
    五讲四美三热爱之所以出台,就是因为普遍认识到,从那时开始,文明、礼貌、卫生、秩序、道德已鲜有人讲;心灵、语言、行为、环境都已不美;尽管人们还热爱她的祖国,可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热爱的人开始减少。从那时开始,人们的心里只有一个字——钱,眼睛所看见的一切,“钱”字变得越来越大,在人心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人们心目中所想到的是,所有的一切(也包括脸)都可以不要,但不能不要钱。所以抛弃了很多善良、美好的理念,而不顾一切地捞钱。
    今日之所以将孔子铜像立于国之心脏,其深意是想以此唤醒国人盲目崇拜“钱”的麻木意识,走出“钱”的枷锁,早日回归到孔子的仁义道德上来!
    这一愿望无疑是良好并值得推崇的,可效果到底怎么样,只有让时间来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