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延坪岛炮击事件发生,朝鲜半岛局势着实牵动了每个人的神经,但近些日子以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逐渐表明,朝鲜半岛局势正在由紧张走向缓和,虽然美国三艘航母集结在亚太区域,但战争爆发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总体来看,半岛局势应该无忧。
第一,国际热钱开始撤离亚洲股市。自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后,亚洲一些新兴体经济率先复苏,国际资金纷纷流入亚洲国家,导致美国经济复苏无望。为此,美国重演十一年前对付欧元的手段,在东北亚不断挑事,先是天安舰事件,后是钓鱼岛事件、延坪岛事件,再就是韩美联合军演、韩国实弹射击,还把第三艘航母——核动力航母“里根”号开赴东北亚,让人感觉朝鲜半岛战争一触即发(参见博文《第二次加息也许是一次非常态安排》)。国际资金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开始撤离亚洲。我们注意到,近期外资有出逃亚洲新兴市场的迹象,泰国、韩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前期外资大量净买入的股市,近日都遭遇了外资超卖。以韩国为例,截至1月11日,外资已连续三天超卖该国股市,超卖的规模和持续时间都为至少一个月来所罕见。而欧元区又不断爆发主权债务危机,自然不能成为这些热钱的栖身之地,甚至欧元区的国际资金也在逃离。与此同时,有数据表明,美联储以邻为壑的放水政策奏效,经济复苏提速,衡量经济状况的失业率指标,2010年12月已降至9.4%,比高点时的9.8%下降了0.4个百分点。很自然的,这些国际资金将会或正在流入美国。从这个角度讲,美国阻止本国国际资金流出,迫使其他地区国际资金流入的目的已经达到,自然没必要真的发动一场战争,因为一旦战争真的爆发,对谁有利对谁不利,谁也无法估计。
第二,人民币连续升值,已达历史高点。由于中美之间长期贸易顺差,美国一直施压人民币升值,以期带动美国消费增加。美国白宫发言人Robert Gibbs1月5日表示,中国必须采取措施允许人民币继续升值,并说奥巴马总统将在胡锦涛主席来访时继续表明这个观点。金砖四国(BRICs)阵营的印度和巴西也敦促中国实行“更强势的人民币政策”。在这种形势下,人民币升值是必然的。央行也已表态,2011年要让人民币汇率更具弹性,对美元来讲,单向弹性可能性更大。1月1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5997,首次突破6.6,再次创出汇改以来新高。应该说,央行现在让人民币升值是个很好的时机,以前不敢让人民币升值,除了担心中国的出口企业受到冲击外,还有一个担心,这就是人民币升值会加速国际热钱流入中国。现在由于朝鲜半岛局势紧张,国际热钱正在撤离亚洲,这时让人民币升值,热钱涌入的压力会大为减小,同时还能部分阻止本国国际资金流出,当然也满足了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对人民币的升值要求。
第三,中、俄、欧越走越近,多极关系形成。中国和俄罗斯已宣布可能于今年在日本海进行联合军事演习,两国副外长也就朝鲜半岛局势有了共同表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发生后,中国主动伸出援手,帮助欧元区国家走出危机,比如李克强副总理最近连续出访英国、德国和西班牙,送出大礼。访英期间,中英签近47亿美元经贸合作大单;访德期间,中德签署价值87亿美元的合同和协议;访西班牙,李克强同样签署了一系列贸易和投资协议,还保证中国会继续购买西班牙国债。这些举措不但有助于增强国际投资界的信心,而且还会减轻危机蔓延、进而摧毁欧元的威胁。虽然欧盟仍然是美国的铁杆盟友,但这些实力外交必将有助于让欧元区国家支持中国。
第四,延坪岛炮击事件后,针对韩国方面的实弹射击,朝鲜方面并没有采取如之前所说的坚决还击措施,而是表示不值得回应,算是给足了韩国的面子。加上朝鲜方面积极主动,不断发出信号,提议无条件举行朝韩会谈,韩美一致认为,韩朝举行对话是“重启六方会谈的起点”。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一方挑衅,另一方不回应,这场战争无论如何是打不起来的。
第五,由于朝鲜方面给足了韩国总统李明博的面子,韩国方面口气也在缓和,李明博指出 “韩朝间的最好的统一方式是和平统一”,“一部分人主张吸收统一,我认为这样的事情不用讨论”。另外,他还说:“即使要花些时间,也要争取和平性的统一。通过遏制战争和袭击的政策来确保和平。”看来,韩国方面也不想打仗。
最后,胡锦涛主席本月18-21日出访美国,前期两国外长为胡主席出访作了大量铺垫工作,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目前正在中国访问。如果朝鲜半岛战争危险仍然存在的话,胡主席是断然不会去美国的。
以上方面的情况表明,朝鲜半岛局势正在象胡主席所倡导的“要缓和、不要紧张,要对话、不要对抗,要和平、不要战争”的方向发展,半岛局势当可无忧,但人民币升值、国际资金撤离给宏观调控增加了新的变数,前期在加息上的投鼠忌器的顾虑应可消除,如果经济“保八”没有什么问题,通货膨胀仍居高不下的话,央行就可祭起加息大旗。不过,随着国际热钱撤离,输入性通胀压力减小,国内通胀压力也会有所减小,也许无须加太多的息,通胀就已回落到容忍范围内。但需要提防的是,要密切关注国际资金撤离的程度,防止国内流动性由过剩变为紧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