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需要幽默谈(8):大笑是一种强身运动


“哈哈哈哈……嘻嘻嘻嘻……噢噢噢噢……嘿嘿嘿黑”,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的一艘豪华游轮中传出,飘向四方。往舱里看,一群人正在捧腹大笑,笑个没完。他们可不是疯子,他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正在开展“大笑”练习!他们是来参加幽默治疗协会(Association of Applied Therapeutic Humor)2008年年会的,而根据幽默治疗协会的最新发现,大家在一起营造欢笑氛围,比仅仅训练个体的幽默感更具治疗效果。我有幸参加这次会议,对于什么是幽默治疗有以下三点深刻的感受。

 

大笑是一种强身练习

经过国外科学家的研究,人一天应该至少大笑15分钟以上,因为大笑对于肺活量的增强、血液循环的改善和心境的调整都有极大益处。而大笑1分钟相当于运动了45分钟,而且大笑时人消耗的热量要比不笑时多出20%。比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精神病专家威廉弗赖伊博士说,大笑对人的中枢神经、呼吸系统、肌肉系统、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有好处。另外,大笑还能提高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康奈尔大学心理学家爱丽丝艾森的研究也能佐证这一现象,她曾做过的一项试验显示,与刚做完数学题的人相比,刚刚看完喜剧的人在解决问题上,更富有创造力。这都要归功于大笑,因为大笑,让你能更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乐趣和新鲜的细微末节,激发创造力。此外,大笑不仅能使人心情变得舒畅外,还可以起到减肥的效果,目前国内外都有机构倡导大笑减肥方法。

在印度,最早有人倡导“大笑瑜伽术”,通过模仿某些动物(如瘊子、老虎、狮子等)的面部表情和滑稽动作等,来制造幽默效果,引起大家的笑声。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尔逊(Steve Wilson)专门去印度取经,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世界欢笑旅行”(World Laughter Tour)组织,倡导人们学会大笑这项强身运动。眼下,威尔逊已经建立了“世界欢笑旅行”俱乐部,专门培训人们学会笑的技术。

我们每天早晨7点15分集合,在威尔逊本人亲自带领下,做大笑练习。大家围成一个圆圈,首先由威尔逊带领大家做几个大笑的基本动作,然后再不断有人出来讲一段有趣的事,或做一个特别的滑动作,带领众人跟着大笑。这样一共持续了45分钟,练习得大家肚子都痛。“世界欢笑旅行”俱乐部的口号是“想着全球,欢笑本地”(“Think Globally, Laugh Locally)。

这就是幽默治疗协会提出的“为笑而笑”的大笑训练法。他们提出,即使没有遇到可笑的事情,最好每天都要大笑,这对我们的身心大有裨益。

 

笑可以有各种方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美国幽默治疗组织也发现,以前做得最多的幽默疗法基本上是针对个体,而忽视了群体氛围这一重要因素。其实,把人们都召集在一起,共同大笑,会产生奇妙的“传染效应”,从而带动整个现场气氛变得欢愉,幽默治疗的效果也更显著。

“世界欢笑旅行”组织把大笑作为一种强身练习,很强调其不同方法的把握,如“老头子笑法”(噢噢噢)、“老太太笑法”(嘻嘻嘻)、“圣诞节笑法”(哈哈哈)等。在这里,专门的教练会教授给学员不同的大笑方式及姿态,并鼓励大家不断创新。经过两天的专门训练,该组织会颁发给学员毕业证,让他们回到家乡去带动身边的人一起大笑。一位毕业的学员说,自己的父亲有点忧郁,常常带动的整个家庭氛围都很沉闷。自从他学了大笑后,周末就去父亲家拉着父亲、母亲和妹妹一起跟他大笑。开始,父亲没有表情,后来像被传染了一样,开口大笑的次数越来越多。这样一来,全家欢声笑语一片,父亲的忧郁情绪也渐渐被驱散。

通过和别人一起大笑而营造欢乐气氛,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其实理论基础就是笑声能传染。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神经科学家索菲•斯科特做了一项试验,他和同事给受试者播放分别播放两组声音:一组是笑声和欢呼声,另一组则是尖叫声和呕吐声。结果发现,听到笑声后,人们的大脑运动前皮层的神经活动便向初级运动皮层区“蔓延”,让人无法克制想笑的冲动。当笑声在人群中“传染”时,等于是共同承担了一个情感体验,我们不是常说吗,和别人分享快乐,快乐就会加倍?

 

小丑和滑稽戏也能幽一默

除了“为笑而笑”的治疗方法之外,我还发现,目前美国幽默治疗的组织正大力将小丑逐步推向社会,作为缓解压力、和谐关系的一种手段。为此,多家的小丑训练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幽默治疗的课程,教授人们怎样将小丑的表演与生活压力衔接起来。在会上,我遇到好几位经过丑训练的护士、医生、社工等,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中推广幽默治疗。其中一位名叫Pat的护士告诉我,在训练学校中,她要置办全部小丑的行头,装扮起来还真像去马戏团表演的。另外,小丑滑稽的动作、幽默的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训练项目。他们学成之后,就要到老人院、医院候诊室、病房等地做幽默演出。起初,他们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滑稽动作,后来就将一些写有笑话的小卡片递到人们的手中,让大家在笑声中化解压力,重拾生活的欢乐。

由此我想到,以上这些都可以引入我国幽默治疗之中,我国的滑稽戏与此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形成于抗战中期的滑稽戏,常混杂各种唱腔、流行歌曲、方言等,而且动作夸张,甚至达到了荒谬的程度。其中,又夹杂了众多笑料,能让剧场的人们看得前仰后合。这不是正是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幽默治疗方案之一吗?

我还想到,前不久春运期间,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不能赶赴回家而焦虑万分。此时,如果有一支小丑的队伍开赴现场,给大家做一些滑稽动作,再送给大家一些减压的故事名言,岂不是能起到很好的减压作用吗?

 

 

笔者参加“笑笑功”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