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堵,是个笑话,因为领导们连“信用交通”都不知道!不知道公权优先的好处,更没想过“人均能耗”要靠什么才能减少。其实,信用交通,说复杂点,就是守信用的交通系统,等候时间,乘坐机会,到达时间都有信用。比如,城市内交通:
等候时间信用:不应超过3分钟,90秒左右为宜。
乘坐机会信用:不要象春运或者高峰地铁一样,买不到票,上不去车。
到达时间信用:如北京地铁站内的到达时间表(奥运拆了),从哪到哪,几分几秒。误差≤90秒。
当然,这样说虽然具体,但其实太抽象。说简单些,信用交通,就是独占道路的公共交通网络。独占是前提,大家都要牺牲私权,否则就没有信用交通。
就好像原始的汽车不像汽车,自行车不像 BICYCLE 一样。这里构想的信用交通系统,只是方案描述,难免简陋。讲理的看,不讲理的,可以如慈禧一般,当作是妖好了。
一个12万户的子城市,东西宽3公里,南北长2公里,6平方公里的面积,1728栋住宅楼,每栋楼7个单元,5层,70户。54排,每排32栋,东西向楼间距8米,南北向楼间距23.8米。楼和楼之间是园林景观。每四排楼之间,有一条电力巴士专用道,整个子城市,有六条小环线,每条小环线有4辆电力巴士,都是顺时针绕着四排楼免费运送乘客。一条大环线,有12辆电力巴士,乘坐小环线的乘客,下车后原地换乘大环线,就可以到达子城市内的每个配套大楼,或者到达子城市之间的换乘车站。
简单的说,这样一个12万户居民,人口接近36万的城市,只需要36辆电力巴士,就可以满足整个子城市内的信用交通需求,人们出门平均走100米,最多等90秒,就能坐上免费巴士,下车后平均走30米,最多等90秒,就能换乘到想换乘的免费巴士。而对于普通的36万人城市,由于过度依赖私车,不仅出行的时间和货币成本都高很多,更可怕的,是没有时间信用,而且污染极其严重。
以北京为例,北京大约有600万户,相当于50个子城市的集合。但北京有多少公交车和地铁,多少私家轿车,每天燃烧多少吨化学燃料?交通有多么不便。和这样的城市一比,大家自然就清楚了。
当然,我也知道,有些人为了私权,或者所谓的“个性”,不喜欢信用交通,反对“坐公交”。更不喜欢“排排楼”,说真的,到自己住的小区看看,北京的楼间距和这样的信用城市比,要拥挤多少。都想住南北通透的板楼吧,您去买房,两套其它条件相同的房子,一套朝向不好,一套南北通透,您选哪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了所谓的看着不单调,您想让多少人住在朝向不好的房子里,让多少人出行不便?
也有些人会吹毛求疵,立刻要求给私人轿车机会,那很简单,想买私车,就自己负担停车费,就好像AA吃饭,您想喝酒,可以,自己买单。其实这里面本来就是一样的道理。在这样的子城市里,每四排楼中间,有一条地上电力巴士通道,在巴士通道下方,就是地下停车系统,您可以付费停车,每个地下车位最多六万,交排污费,把车开到离您家最近的停车位,本就应该是一种需要付费才能的权利。
最近十年,中国汽车大发展的十年,北京的气候,高原的冰川,发生了多可怕的变化,很多人知道,也有人不知道。我承认,这里面汽车,乃至人类碳排放造成的影响到底有多少,还值得讨论,但是,在能让每个人都更好的生活,有信用交通方案的前提下,仅仅为了所谓的个性,就增加几十倍,上百倍的污染,这就是那些个性主义者所谓的,支持低碳,拥护节能减排?
世界是全人类的,更是全球生物的。不仅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子孙后代的。大家能不能稍微的考虑一下,信用交通,低碳几十倍,到底该不该成为我们的目标?
最后,论证一下12万户居民,乘坐36辆电力巴士出行的可行性:
⒈ 每个小环线,运行距离6公里,运行区居住人数≤3万,按照极限时1万人同时出行计算,4辆车,每辆车每小时跑8圈,装300人,小时运力9600人次。考虑到有些人会步行换大环线,运力适中。
⒉ 每个大环线,运行距离10公里,运行区居住人数≤36万,按照极限时12万人同时出行计算,12辆车,每辆车每小时跑7圈,装900人,单向小时运力75600人次,考虑到上下行乘客分流,小时运力x1.5后,超过11万人次,由于有人会步行,运力适中。
⒊ 由于是专用通道,在需要增加运力时,可以通过增加车辆,加长车厢来提升运力,所以,12万户,36辆巴士的运输系统,是能够满足需求的。
与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公交车“等不来、上不去、开不动、坐不起”相比,具备信用交通系统优势的免费电力巴士系统,成本更低,排放更少,出行方便,绿色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