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是《杨澜访谈录》2006年采访过的人物,那时候他刚凭《三峡好人》拿到威尼斯电影奖的金狮奖,从此奠定他中国艺术电影的领军人物的地位,几乎到了谈及中国艺术电影必谈贾樟柯的程度。而他也一部又一部的继续给中国的艺术电影仓库里奉献新的库存,不论是走出了小县城的格局的《二十四城记》,还是《海上传奇》这样的纪录片,贾樟柯的作品对中国的大多数电影观众开说,似乎都是这样一个印象,它们都是好电影,但是我们很少会去看它们。
而贾樟柯的CEO形象,对很多人来说肯定也是颠覆性的。这样一个文艺片导演,从未执导过一部商业片,只在一些小圈子里为人熟知,国内票房极其惨淡。但是,他从第一部长片开始就从未赔过钱。经营的电影公司也经营良好,投资的青年导演的处女作也都从不亏本,他甚至准备五年内建好自己的艺术电影院线。
事实是,从《小武》之后,贾樟柯就从未缺过钱,参加柏林电影节获奖之后的半年,《小武》通过法国一个全球发行营销公司,发行到十几个国家。贾樟柯口袋里一下子多了很多钱,最多的时候,他手里有400多万人民币。
至今《小武》还在定期为他收回版税。用贾樟柯自己的话说,优秀的艺术电影,就是长线投资,回收不要仅看眼前的国内票房,全球发行好了,三年内肯定能收回投资,以后还会一直收钱。2000年,贾樟柯和朋友在香港成立了星汇公司。之后的2006年,又有了内地的西河星汇。公司有非常聪明的投资方式:投资贾樟柯自己的电影包括其他青年导演的处女作,自己公司总是只投三分之一。院线投三分之一,国有电影制片厂团投三分之一。联合院线公司的加入保证了终端发行;国有企业可以为整个影片的立项、送审保驾护航;贾樟柯则是对片子的质量进行把关。于是贾樟柯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尽管他从未踏入国内所谓的商业片领域但是,电影的屡屡获奖,海外销售比比挣钱,全世界70个国家的观众都在看他的电影,似乎并不能令贾樟柯满足,作为一个中国导演,他也有被更多中国观众支持的野心。2006年,贾樟柯遭遇香港大导杜琪峰,这位似乎能在艺术片与商业片领域自由切换游刃有余的怪才导演给贾樟柯画出了一副商业片拍摄的蓝图。于是,二人一拍即合,贾樟柯定下了自己的商业大片《在清朝》计划,杜琪峰任其监制,他们俩立刻开始筹备。没想到的是,这一筹备,就是五年。
一个文艺片导演进入商业领域真的这么难吗?为什么《在清朝》的筹备会需要那么长时间,期间贾樟柯遭遇了哪些困境?
看着岁末年初各大导演的电影大作纷纷占据最佳档期全国热映;看着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100万人民币市场大好;看着自己的同伴第六代导演们还在艺术和商业间苦苦挣扎,贾樟柯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