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与全产业链模式研讨会上,农业部官员忧心如焚。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表示,2010年的奶粉进口创下历史新高,今年洋奶粉市场占有率可能超过50%;洋奶粉在中国销售利润最低40%,消费者支付不合理高价不说,进口还会摧毁中国奶业,导致中国奶农失业……
看到这则新闻关注奶业市场的各界人士一片哗然,面对着奶业市场的恶化却又显得无可奈何。持激进观点的人士按耐不住心里的怒火破口大骂,说中国奶业市场走窄是咎由自取、作茧自缚,更甚者污秽道,做婊子还想立牌坊。有的人士则无奈地感叹道,拿消费者的健康开玩笑,尤其是拿婴儿的健康开玩笑,拿中国的未来开玩笑,这样的企业即使存活下来也不是什么好事。可是当我们静下心来的时候,仔细想想谩骂是应该的,可是必定那都是我们国家的企业,不管他们犯下了什么错误,我们也有责任帮助失足的他们力挽狂澜,必定谩骂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就不应该任其继续烂下去。尤其是喜欢关注企业、经济、市场方面的有识之士,中国有那么多,凭借他们的才华自当能让迷失的奶业市场重新杀个回马枪夺回昔日的市场份额。
领头企业频现弊端
在国内奶业市场上,原本中国企业是占绝对优势的,外国企业一直都处在相对边缘的地带。可是市场是经不起颠簸的,每次颠簸之后都会有一批企业倒下或者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同样,也会有一些新的企业或者原来占绝对优势企业的竞争对手借助市场颠簸的机会趁机整合市场取得优势地位。我国奶业市场原本的佼佼者不论从市场占有率,还是企业的规模也曾是不可小嘘的企业,而且品牌的消费口碑也非常好。可是自从太子奶集团身负巨债被宣布破产。这个有14年历史的庞大企业,在资本运作的途中重重跌倒,就遗憾地退出了奶业市场的舞台,曾经的辉煌曾经的豪言壮志如今都成为了往日里悲痛的回忆;1956年2月16日成立的“幸福乳业生产合作社”,只有32头奶牛和170只奶羊,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民族造”,后来发展成为拥有相当规模且知名度相当高的三鹿集团,却因为三聚氰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到处充斥着对三鹿的愤怒和诅咒——“把三鹿钉在奶粉历史的耻辱柱上不得翻身”、“喝三鹿不如喝砒霜”、“喝三鹿,连尿不湿都省了”等等辱骂让三鹿彻底失去了生命的希望再也无法矫健地在奶业市场上驰骋。三鹿的倒下可谓是我国奶业市场的又一个倒下的开拓者。8月5日,“武汉三名女婴性早熟”的病例经《健康时报》报道后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武汉三名女婴家长称自己的孩子食用圣元奶粉,圣元奶粉被指责造成婴儿性早熟的祸根。性早熟事件不管是否属实,但不可否认的结果是,圣元因为“性早熟”彻底销声匿迹了,在人们的疑虑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三大奶业巨头的赫然倒下,在我们的惋惜中毁灭了,可他们也留下了奶业市场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大的空白。国有奶企业资金、技术、能力等各方面的整合力度不够,如此大的市场空档被洋奶粉伺机大军直入,犹如入无人之境,可是当我们意识到的时候已经悔之晚矣。
市场反应迟钝,输给了消费者
在中国婴幼儿奶粉质量安全与全产业链模式研讨会上,把我国奶业市场痛失的责任指向洋企业,笔者认为是不对的,因为主要的问题不在外而在内。中国企业有一项通病,就是兔子扛枪窝里横。一旦遇到外国强大资本的入侵,要么就是退避三舍以求自保,要么就是拿着热脸贴人家的冷屁股,最终不是被控股就是被兼并,只有极少数企业不畏强大敢于争锋。太子奶就是被外国的资本运作给击垮的。三鹿和圣元出现问题后,国内从事奶产品的相关企业不仅没有提高警惕吸取教训,反而又传来蒙牛和伊利相互诋毁的噩耗。在这个节骨眼上,三大巨头倒下留下的市场伤口还没有愈合,蒙牛伊利的口水战无非是在伤口上撒了一把盐,让原本寒冷的奶业市场更是雪上加霜,真是屋漏又遇连天雨,奶业市场不被洋企业夺走市场才怪呢。
窝里斗给洋企业的进入提供了便利只是原因其一,其二便是市场反映迟钝,最终得罪了消费者。三鹿奶粉出现三聚氰胺事件,三鹿不应该装聋作哑,试图为自己的错误找到更多的理由去诠释。事实就是事实,谎言编制的再好还是谎言,愈加掩饰的错误反而让错误更加迷离。知名企业犯错误并不是三鹿一家,可是别人待罪补过依然没有倒下。出现这种错误有责任的大公司第一反映,便是毫无迟疑地召回产品,而且是召回全系列的产品;然后向消费者道歉。可是三鹿在行动上做了什么呢?既没有迅速召回产品,也没有安抚消费者。圣元亦是如此。在“性早熟事件”出现后,圣元没有召回,也没有安抚消费者,而是一味地等着政府的调查,结果挽回市场的黄金时间过去了,事件调查的糊里糊涂结果也出来,最后圣元也断气了。两个巨头都受到了市场反映迟钝的报复。
从他们产品消费对象来看,消费者主要是没有产品甄别能力的儿童。这些儿童主要是被动地通过父母或者监护人的主观甄选,是奶产品的直接消费者却不是直接购买者。这种消费与一般的消费有所不同,消费者与生产者中间隔着购买者,在产品的交易过程中要经过三个相关者,一是生产者、一是购买者、最后是消费者。而一般的商品交易中都是双方的,即生产者和消费者。当奶粉出现问题的时候,受伤的不只是购买者还有消费者,这里的购买者是儿童的监护人或他们的父母承受的心里压力,消费者便是儿童自身的健康。其实,奶市场的失利,主要是失利于购买者的诚信。洋奶粉的长驱直入,一是他们的质量比较好,二是国内奶业产品无法填补市场空白。必定奶粉有巨大的需求,另一个原因还在于中国奶企业败给了消费者,最终消费者不得不欢迎洋奶粉。
坦然面对以求后发制人
一般说来在国内市场上,外国企业具有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优势。中国企业拥有地缘、劳动力和低成本等优势。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外国企业的优势、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是不得不学习的课题。中国企业的主要优势就是低成本。根据世界银行1999年的统计,中国的人均年工资仅为780美元,远远低于马来西亚的3390美元或韩国的8490美元,更低于日本的32030美元。如此低廉的工资价格使中国的许多制成品都拥有价格优势。而这一价格优势今后不仅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还将进一步扩展到第三产业的服务产品上。周边一些地区都将因中国的低成本服务而不断降低价格。譬如香港的金融保险业价格日后必然逐步与大陆接近。周边地区的各类产品价格都不可能永远拉着巨大差距。中国经济的这一历史阶段必须艰苦奋斗、刻苦学习、勤奋追赶。在别人休息的时候自己仍然在工作,在别人娱乐的时候自己在学习。中国企业要想赶上先进,没有吃苦和多干这基本的条件是不行的。后进追赶先进主要靠在生产力上挖掘潜力。因此,笔者认为,中国企业完全不必妄自菲薄。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差距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缩小。
另外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要在观念和思想上做一次净化。中国企业这些年在行为上不太检点,譬如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大量的无信用行为。这些表现在进入国际市场后所付的代价就大了。一次犯规就可能被永远罚出场外。就像网易公司在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上在财务上作弊,只这一次,就可能被开除出市场。
因此,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竞争时,不仅要比产品质量、性能和售后服务,还要比人格,比信誉,比理念,比胸怀。如果中国企业在理念层次上超过了外国企业,那么优胜者肯定是中国人。中国企业不能再做一些品格卑劣的事情了。特别是那些中小企业,都要拿出一点精神来。让人瞧的起的精神!只有这样中外企业在这一场大碰撞中才能更好的融合起来。输不要紧,输也要输的铁骨铮铮。赢更要赢的光明磊落,让人心服口服。
中国奶业市场再也经受不起颠簸,要注意自我反省了。最后,笔者祝中国奶业再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