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公平?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1-16 作者:马长军
读了贵报1月15日个论版开放专栏文章《让外地孩子在京高考不公平吗?》,我很想问:北京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公平?
北大、清华本来不是北京办的大学,而是全国的大学,可是,不仅早就“移民”北京的学生不能享有跟北京当地的学生同样的机会考取这些大学,全国其他地方的学生同样不能按照同等的条件跟北京学生竞争。我知道这不是北京的错,而是因为国家高考政策本身存在不该有的倾斜,跟过多的加分项目一样,这都是国家的教育政策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侵害了其他地方学生的权益,也伤害了那些学生的尊严。但这种建立在对全国学生权益伤害的基础上,对当地学生特殊优待的高考政策其实对享受特殊化的学生也不尽然全是好处。
诸如北京、上海、天津这些地方,当地的学生由于能够享受比加分还优厚的条件,很容易地考上大学,他们不需要多大努力就抢了先,这也使他们总是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无异于在误导他们爱上特权社会。当某些人从小就生活在特权社会中,特权就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谁还能指望他们真正懂得什么叫公平什么是尊重?
据了解,正是由于几座大城市的学生享有特殊待遇,拥有较多的考入本地大学的机会,当地学生大多不愿意去外地上大学,这样他们就一直生活在都市圈子里,生活在中国特色的熟人社会中,他们的视野必然给他们的思想造成局限,开拓创新精神难免要打些折扣,有点像玻璃罩下的跳蚤,或者成为温水里的青蛙。这些人小时候怕外地学生来竞争,长大了难道又要排斥外地人的竞争?
如果有人非要说外地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奴隶,高分低能,各方面素质不均衡,上大学没有潜力可挖,我也承认有这种可能。但是,北京这些大城市的学生又有几个不是生活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中?大城市的学生在学校同样有沉重的课业负担,在课外还有各种各样有助于获得加分机会或者走捷径的兴趣班要拼,轻松吗?潜力恐怕也透支了。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比外地学生的素质高,那就请他们在平等的基础上,以素质来报考,也许这可以带动外地学生追求素质教育,加速颠覆压在大家头上的应试教育大山。
我想,很有必要提醒北京的学生,当你们抱怨给外地人公平的教育机会就等于对你们不公平时,你们得明白,你们所谓的“公平”是建立在对外地学生的不公平上,你们觉得“不公平”的恰恰是对所有人的公平,这正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
□马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