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1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在这次会议上,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从八个方面对2011年证券期货监管重点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其中,第一项即为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
对市场而言,“扩大直接融资”可谓一个非常熟悉的字眼。如央行历任行长几乎都说过要提高直接融资比重;2009年和2010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分别被列入下一年度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中。
经济要发展,离不开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与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支持。最近几年,资本市场在扩大直接融资方面硕果累累。继2007年以近8000亿的融资额位居全球首位之后,去年A股市场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融资额再次全球夺冠。
毫无疑问,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从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功不可没。直接融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反哺着资本市场,两者之间已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扩大直接融资必须要考虑到资本市场的承受能力,必须适度。否则,将会酿成恶果。
客观地说,去年A股在全球主要资本市场中表现最“熊”,与其融资额全球最“牛”是密不可分的,更何况还有巨量限售股解禁后的抽血效应。再加上房地产调控政策日趋严厉、CPI持续上升以及通胀压力的日益加大,股市要想有良好的表现显然是勉为其难。
融资是资本市场三大功能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功能。然而,由于当初对股市错误的定位,导致“重筹资,轻回报;重上市,轻转制”的状况持续存在;导致股市成为国企、央企以及大型金融企业解困与“圈钱”的工具。尽管股市诞生20年来亦有为数不少的民企挂牌,却丝毫没有改变定位错误的格局。由此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成为一道风景,新股“三高”发行成为流行色,市场资源错配与浪费变成普遍现象。在股市融资功能被发挥到极致的同时,其投资功能遭到严重的扭曲。“扩大直接融资”总成焦点的根源即在于此。
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和谐的股市,而股市的和谐则要体现在融资与投资两大功能的并重上。毕竟,“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稳也更长久。监管部门在重视“扩大直接融资”问题的同时,是否也该更加注重上市公司的回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