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接待“不差钱”,改善民生为何总缺钱


  “一个月仅吃喝就花约206万元”、“一次政府接待午餐花费三万多元”、“两天两夜的行程消费不下十万元”……岁末年初,从江苏的海门到广东的汕尾和东莞,皆因天价的接待费用而深陷“接待门”。政府机关和部门为何在接待上总“不差钱”?接待花费的规模大致怎样?如何遏制越来越离谱的接待费?(新华网)

  去年12月27日,国内一知名网站论坛出现题为《曝光海门市接待四川绵竹市官员消费与场所名单》的帖子。帖子称,海门市审计局在一次公务接待中,一共两天两夜行程,竟然出动了24名公务人员陪同15名来客,工作交流不到4小时,其余时间都是吃喝玩乐,消费不下十万元。今年1月15日由江苏省审计厅、南通市审计局和海门市纪委、监察局联合调查的“接待门”有了处理结果,当事人海门审计局局长施平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和行政降职处分。

  几乎同时陷入“接待门”的,还有广东省汕尾市烟草公司。去年12月27日有网民发帖《晒晒比最牛烟草局长还牛的烟草局长的吃喝》,并附上照片为证。照片中2010年2月、5月和6月的“业务与财务公开”显示,汕尾市烟草公司当月业务招待费分别为100万元、135万元和116万元。对此,汕尾市烟草局局长陈文铸承认数据属实。

  “公务接待中的种种不正之风,如果任其存在和发展,必将产生很大的危害。”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这助长了党政机关的奢靡、铺张和攀比之风,推高了行政成本,挤占了公共资金,还给一些人提供了贪腐机会,更重要的是恶化了干群关系,使群众对政府产生信任危机。”

  而与此相反的是,每当提起关注和改善民生,一些政府和领导总以财政紧张、钱不够用来搪塞。其实,钱多钱少,总是相对的,好多时候,比钱多钱少更重要的,是如何花钱,把钱花在谁身上。一些地方在盖大楼、买好车大手大脚,车补房补不差钱,钱都用在官员自己身上了,在许多地方花了不该花的钱,哪来闲钱为民生? 在改善民生方面,反因缺钱而投入少,欠账多,读书难、就医难、买房难成了压在民众头上的“新三座大山”就是明证。本就有限的钱花在哪里,张德江把修楼与农民看病两相比照,应该是有感而发,答案也是不言自明。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各级政府财力日盛已成事实,但“取之于民”的公共财政好好多时候为啥没有“用之于民”呢?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由于对公共资金的用途缺乏必要的约束,一些政府和领导在花钱时,很少算民生账,而更多地是算政绩账、面子账。这也牵扯到一个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的问题。我们发展经济,是为了把办公大楼越建越气派、公务用车越换越豪华吗?绝对不是。发展经济的终极目的,最终都要落实为老百姓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而不是一边经济高速发展,一边却是“民生多艰”。

  “要杜绝公务接待腐败,首先就要从根本上肯定人大的财政预算权,应建立政府行为预算硬约束的制度框架,让人大可以通过预算制约、监督政府开支。不能像现在一样,政府自己监督、自己花钱。”汪玉凯说,“公务接待消费必须全部纳入预算,并且公开接受媒体、公众的监督。另外,必须依照合理的原则,制定每个级别招待的规定和标准,并对违法者严格问责。”

  从“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到以共享为要义的“包容性增长”;从不断扩大的社会保障范围,到着力进行收入分配改革,改变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平正义,一直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心所在。但是,我们看到,经济高速发展,在积累财富的同时,由于财富分配的不公平、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不够等原因,也在急剧地积累社会矛盾。化解这些矛盾,要做的事很多,对于政府而言,在花钱时,“胳膊肘朝哪边拐”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实已经表明:是到了必须密切关注和下大力气改善民生,也有能力改善民生的时候了。

  改善民生,要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执政为民”的理念,多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惠及自身的发展成果,增强发展信心,把钱花在群众普遍关心、亟需解决的现实难题上,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公务接待为何“不差钱”?

  花钱多算民生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