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南京■
洪烛
毛泽东对南京的感情是复杂的。新中国建立之前,南京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首都。在毛泽东眼中,用解放战争期间带火药味的话来说,南京是国民党与蒋介石的老巢。1949年4月20日晚间,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亲自起草并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渡江战役随即在千里之外打响,第二、第三野战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的五百公里战线上强渡长江天险,剑锋直指南京。21日清晨,毛泽东听说解放军势如破竹地摧残国民党长江防线,在对岸登陆,激动地用那支刚刚在军用地图上画下箭头的红蓝铅笔,写下两行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他最明白此役之核心是打南京。
4月23日早晨,秘书叶子龙拿着报道南京解放的《人民日报》号外,赶来向毛泽东报告,据说毛泽东高兴得像孩子似的手舞足蹈,一拍桌子:好,我看蒋介石还有多大本事
!他走到院子里,坐在一张木椅上,仔细阅读捷报。这幅情景被摄影师徐肖冰、侯波夫妇抓拍下来。历史记住了那个让毛泽东心花怒放的早晨。正是在那一天,毛泽东奋笔疾书,写成两天前己构思了开头的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用郭沫若的话来说,这首诗是纪念南京解放、庆祝革命胜利的万古不磨的丰碑。
南京,是一座曾经让毛泽诗兴大发的城市。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意味着蒋介石划江而治的梦想的破灭。在这场大决战中,他注定要一败涂地。作为胜利者的毛泽东,充满一鼓作气、扩大战果的豪情。南京作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砝码,几乎决定了历史的天平向哪一方倾斜。
我不知道毛泽东在此之前是否去过南京,但在他超强的想像力面前,那座龙盘虎踞的名城并不遥远,只有一纸之隔,甚至清晰可见。一捅就破。他几乎是如探囊取物般把南京从蒋介石的手中夺了过来。六十年后读这首诗,我仍然觉得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滚烫的。毛泽东诗词之所以气势非凡,在于与时代有一种互文的效果。它是在为历史作注解,但无形中又使历史成为自身的注解。毛泽东为南京写的这首诗,其实是用炮火写的,书生的笔根本无法企及。那种扭转乾坤的气度与力量,想模仿也模仿不了的。
1953年2月22日,毛泽东乘“洛阳”号军舰到南京。这可能是他第一次到南京。至少是解放后,他第一次到南京。他想了什么,怎么想的,没人知道。在南京的土地上,他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极其丰富的。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他肯定会思考国民党的往事,想起蒋介石,也想起孙中山。第二天下午,他乘车从省委招待所出发,在陈毅等人陪同下直驰东郊的中山陵。插一句,西康路33号的省委招待所,民国时是美国驻华大使馆,司徒雷登住过。
毛泽东1953年南京之行,直至1971年9月11日乘专列停靠南京,十八年间,曾公开或秘密经过和视察南京二十多次。每一次都怀有不同的心情吧?每一次南京都带给他不同的触动吧?中国在变化,毛泽东的想法也在变化。
譬如1956年1月11日,毛泽东视察南京无线电厂,也就是今南京熊猫集团。他亲自下车间观看工人操纵车床、磨床、镗床的生产流程,还停住脚步,提醒开磨床的女工要配戴防护眼镜。当他验听了该厂生产的全部国产化的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很骄傲地说:“将来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名牌,要让全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
又如1957年7月上旬,毛泽东冒着酷暑,赶到四大火炉之一的南京,亲自为抓“右派”找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谈话。发生了争执。据《南京晨报》编辑的《南京往事50年》一书记载,毛泽东对江渭清不在省常委内部抓“右派”大为不满:“你们江苏省委书记、常委里头,有没有右派?为什么不反?”江渭清回答:“主席啊,哪个人没有几句错话呢?您老人家说的嘛,十句话有九句讲对,就打90分;八句话讲对就打80分。”毛泽东没想到江渭清会如此回答,顿时生气了,拍打着沙发边的茶几:“你到底反不反右派?”江渭清回答:“要反右,可以,请您老人家下令把我调开,另外派人来,因为是我先右嘛。您先撤了我,让别人来反。”毛泽东见自己的湖南老乡江渭清要撂挑子,倒也消了气:“那好嘛,你就不要反嘛。”又带着幽默的口吻说:“渭清啊,你是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哟!”江渭清巧妙的回答:“主席啊,我是舍得一身剐,要为您老人家护驾!”我读到这一段,觉得当年江苏的这位省委书记还是挺有骨气的。估计在当时,没多少个人敢这样顶毛泽东,虽是软中带硬的顶撞,己很不容易了。毛泽东用湖南老乡管江苏,说明南京及江苏很重要的。不这样,毛泽东可能还不放心呢。
【1956年1月,毛泽东视察江苏,与江渭清亲切交谈】
我在网上百度一下,搜索到:江渭清(1910—2000),湖南平江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秋收起义和平江起义;历任红十八军五十四师团政委、鄂东南道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十六旅政委、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新六师政委、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政委、第八兵团副政委等职;参加了著名的七战七捷、孟良崮、渡江战役;后任南京市委副书记兼警备司令部司令员、江苏省委第一书记、华东局书记、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福州军区政委;江渭清是中共第八、十届候补中央委员,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在网上还搜索到:江渭清早年投身革命洪流,中年后长期身任封疆大吏,是任职时间最长的省委第一书记,在风云莫测的毛时代,练就了一套极为丰富、熟稔地应对北京的为官之道。在反右、反右倾的风暴中,巧妙地维护了地方的利益,又以不投机、不取巧而得以在60年代中期的毛、刘争执中避祸。“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江渭清虽被打倒但毛泽东依然惦记着江渭清。1967年2
月,毛命周恩来用专机将江渭清等几个华东地区省委第一书记接到北京的京西宾馆,使江渭清摆脱了被造反派批斗之苦。1974年底,毛泽东又重新起用江渭清,省革委会主任、福州军区政委、江西省军区第一政委。直至1982年。晚年江渭清返回南京定居,1987年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0年6月16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
看来他真是很爱南京与江苏啊。
江渭清被称为“在毛主席面前说真话的省委书记”。
我在脑子里记下他。在文章里记下他。
又如1958年9月20日,毛泽东在张治中陪同下来南京,对上前迎接的江渭清笑言:“渭清啊,你借文白(张治中)先生的三千元钱到底还了没有?”又面向张治中说:“叫他还钱,连本带利。”旁边的人听了,都很纳闷。原来二十年前,江渭清在湖南组建抗日游击队,缺乏经费,找到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谋求资助。张治中了解情况后,对这位年轻的共产党人的要求,积极支持,当即拨款三千元。毛泽东指的就是这件事。在开玩笑中,捎带着也表示没忘记张治中以前的功劳。那天,张治中一定很开心。
《南京往事50年》一书还讲到,1961年1月底,毛泽东南下调查时,视察南京军区。南京军区政委唐亮将军汇报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情况,毛泽东不以为然:“我的那些文章没有什么好学的,如果说值得看一看的,也就是那两论。”他指的是《矛盾论》与《实践论》。毛泽东还接见部队师以上干部和地方负责人。快结束时,毛泽东一手拉着许世友的手,一手拉着王平的手,走上主席台。江苏省委书记江渭清,省长惠裕宇,不知何意,疑惑地紧随其后。毛泽东站到主席台中央,双手叉腰,用湖南腔对台下大声说道:“团结起来,努力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原来他要带头喊口号。可能还为了突出部队在地方工作中的作用。会场马上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那种情景,现在的80后90后肯定无法想像的,也难以理解的。但像我这样的60后,毕竟赶上过那个时代的尾巴,还是似曾相识的。
1963年4月,晚上11点,毛泽东在警卫员陪同下坐红旗轿车来到南京炮兵工程学院,就是今天的南京理工大学,看望儿女亲家,时任炮兵工程学院院长的孔从洲将军。据后来《南京晨报》一篇文章讲述:“孔从洲的儿子孔令华与毛泽东的大女儿李敏是大学同学,两人自由恋爱。起先孔从洲心有疑虑,觉得自己是西安事件起义的将领,儿子与开国领袖的女儿不般配。但毛泽东积极支持,当李敏把孔令华带到父亲面前并介绍孔从洲时,毛泽东高兴地说:小孔的父亲是孔从洲将军,我熟悉,熟悉。有情人终成眷属,1959年8月19日,毛泽东非常高兴愉快地喝了女儿和女婿的喜酒,婚宴后,毛泽东将孔从洲留下,谈了很久。此次来南京,特地抽空看望自己的亲家。他悄悄地来,悄悄的去,没有惊动地方上的同志。”
我是南京人。我小时候常听周围邻居谈论,1969年毛泽东深夜视察南京长江大桥。这是让南京老百姓一直津津乐道的故事。
说的是1969年9月20日下午,南京长江大桥守桥部队,接到执行一级警卫、准备迎接中央首长视察的命令。当天晚上,大桥实施戒严,南京军区又组织机关干部和家属上桥看夜景。大家议论纷纷,离国庆20周年还有好些天呢,为何时突然搞这个活动?直到21日凌晨时分,毛泽东在许世友陪同下走上大桥,大家一眼认出是毛泽东,才明白是怎么回事。顿时,欢呼声在桥上桥下此起彼落。原来是南京军区既要保证毛泽东的安全,又考虑到不能没有群众的场面,才想出这一招。那天晚上,毛泽东很开心。乘车从大桥南桥头堡转到北桥头堡,从桥上转到桥下,纵览大桥全貌,还特意下车走了一段,边走边夸大桥的壮美,同时吟诵了自己的诗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啊,1949年解放军准备渡江作战攻打南京时,长江还是颇具难度的天险,蒋介石还梦想划江而治呢。弹指一挥间,世界的变化太大了。
【待续】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老北京人文地图》洪烛
著
新华 出版社
2010年12月第1版
《北京往事》洪烛著
周一渤 摄影
广东省出版集团 花城出版社
2010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