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自由,勿宁死;不反抗,只有死


不自由,勿宁死

不反抗,只有死

一一读李承鹏最新小说《李可乐抗拆记》

  

                                                           文:江小鱼

 

    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之初,有一小群诗人用“下半身写作”的方式反抗了传统知识性写作对时代真相的威权遮蔽,他们和互联网时代的文字狂欢者们汇合为一股巨大的洪流,恢复并解放了写作的本质属性:自由。

    而在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启之际,又有一个非主流作家以他的“身体写作”来顽强对抗着这个更为苦难的当下,他的勇气使得早已被边缘化的古老的小说文体又回归到时代的旋涡中心,和启蒙时代的荒村居民们一起捍卫和找寻人类在生存斗争中最不能够被剥夺的核心理性:尊严。

    尊严,就是一个普通人所拥有的平等的自由。

    这个叫李承鹏的人,这本名为《李可乐抗拆记》的小说,以近似报告文学的现实主义写作方式,逼近的正是包括国人在内的人类在生存悬崖边沿都知道的常识或本能:不自由,勿宁死;不反抗,只有死。

    李承鹏完全可以把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象那些影视剧的自宫编剧那样放在秦朝或所有朝代的转换年间,并在开头标明:“本书纯属虚构,如有雷同,请勿对号入座”,但他的确很确实并诚实地放在了这个号称“盛世”的当下。用他自己的话说:“它离现实的距离趋于无穷小。”

  这本小说被媒体称之为一部描述“暴力拆迁”与“抗拆迁”的百科全书,讲述了一个因为无力购房而与女友濒临分手的普通男人李可乐,无意中听说丁香街即将拆迁的消息,本打算坐享渔翁之利,却在亲历了强拆、冲突、断臂、自焚及被强制送往精神病院等惨烈事件后,和居民们一起走上了钉子户的抗争之路。

    我们可以从每天发生的现实里找到李承鹏写作的无数灵感的源头,它的小说想不和生活雷同和重复都做不到,很多事都发生在他的小说发表之后,难道是现实生活无耻地抄袭了他的虚构小说吗?还是李承鹏拥有某种特殊的预言能力?

    小说的开头让人想到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禁闭岛》,结尾则仿佛是《肖申克的救赎》,这其间的悲欢,既有黑色幽默的荒诞,又怀有理想主义者的舍我其谁。 李承鹏说自已写到这个份上,已经是“在危崖上舞蹈”,文学不可能改变社会,但文学可以改变心情。他在小说里为受拆迁之苦的人出了一招,就是让身份证和房产证等合法的证件“消失”,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隐喻,无论是李可乐逃出精神病院,还是让丁香街的人拥有自己的房,反抗和真相一样艰难而沉痛。

    《李可乐抗拆记》是一部燃烧之书,更像一枚刺眼的火把,照耀着暗夜中的前行之路,含着滚烫的理想主义情怀,说真话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当下社会那些普通人的所有爱与哀痛怎么可能让人释然?他说“希望‘抗拆迁宝典’能推广到全国钉子户去,多得一些钱,少死一些人。此为功德。”崔永元也洗:“我希望每一个面临强拆的房子里都堆着一堆这样的书,用好的战术去抗拆。”

   小说或者文学或许不再对现实能够产生多么实质性的影响还有力量,但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态度,是一种启蒙之路,在房子和思想都被“强制拆迁”的时代,沉默就是被侵犯的开始。

    李承鹏和他的《李可乐抗诉记》,是结束这种开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