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住房问题与住房社会政策——在广州岭南大讲堂的演讲(2)


  3.住房问题≠房地产问题

  我们本来要解决的问题,是老百姓的住房问题,但是我们的现行政策瞄准的是房地产问题、高房价问题。政策的目标不对路,所以起不了作用。我打一个比方,前一阶段食品的价格涨得比较厉害,因此,政府出政策要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就是说我们要使老百姓的恩格尔系数能够维持某一个比例。恩格尔系数就是说你吃饭花的钱占你整个消费的比重,当然是越小越好。但是因为粮食涨价,肉类涨价、蔬菜涨价,使老百姓在吃的方面花的钱多了,这就必然压缩其他的开销。但是,如果政府的政策不去涉及基本的食品涨价问题,却拼命去限制鱼翅不能涨价,鲍鱼不能涨价,其结果又会怎样呢?用这样的比喻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我说的政策不对路。吃饭问题好比是老百姓的住房问题,鱼翅涨价和鲍鱼涨价是房地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政策不起作用呢?就是因为我们政策瞄准的目标错了。

  世纪之交,就是1998年到2002年这段时间搞房改,停止了福利分房。但是很奇怪的是,在停止福利分房的同时,我们的住房社会政策没有了,剩下来的只有房地产了。当时,有人开玩笑说,建设部就是房地产部,你看从部长到司长到专家,开口闭口都是房地产。当然,后来也开始讲“保障性住房”了。但是算一算两个词出现的频率,差不多一张嘴就是房地产,而保障性住房常常是一带而过的。其实住房改革的方案是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设计的,我的同事设计的方案,就是停止福利分房之后有两个政策,其中一个是用廉租房解决低收入群体中住房面积偏窄、偏小的这样一些家庭的问题。经济适用房是解决大多数老百姓的住房问题。现在大家一听经济适用房就火冒三丈,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经济适用房应该是个好政策,可惜一本好经让歪嘴和尚念歪了。

  停止福利分房之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老百姓唯一的选择就是到市场上去买房子。经济适用房其实也是完全的市场取向,政府在这方面不作为。老百姓总是有住房需求,比如说动迁的,我们现在城市里面大拆大建已经熟视无睹,习以为常。有人开玩笑说,中国为什么叫“China”,北京人念英语也爱卷舌,“China”就成了“拆哪”,动迁户肯定需要房子。现在到处出现钉子户,为什么?就是因为拿到的补偿金在相同的区域里是远远不够再买差不多的房子的。居住问题对老百姓来讲,不仅仅是一个有房子住的问题,一个人、一个家庭所有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基础都在原来的住处。广州市的动迁户不得已迁到外环以外,在那里你是可以买到一个面积差不多甚至更大的房子,但是你的人际关系、生活基础统统被破坏了。遗憾的是,政府并不考虑这个问题,只觉得我拆了你的房子我还你房子就行了。这还是最近的事,以前还你房子这个目标还达不到,现在可能相对缓和一点了。但是你拆掉了人家的房子,往往也拆掉了人家的生计,这是一个大问题。

  另外,停止福利分房之后,当时得到的房子大多面积都不大,人人都要养儿育女,孩子长大了怎么办?所以还是需要买房子。还有外地人来广东打工的,慢慢地我在这里建立起我的基本的生活基础,希望在广州有所发展,那么我也需要买房子,而广州的发展其实是离不开这些外来人口的。因此,从社会的反应来看,就显示出很大的居住需要。但是,在当时来讲,市场是解决住房问题的唯一的途径,所有的人都被逼无奈只能去市场上买房子。于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个假像,居住需要好像是无穷无尽的。

  于是,有的官员,也有被老百姓称为“砖家”的,也发出了很多奇谈怪论,譬如说,因为买方是所谓第三方买单,即父母买单,所以推动了房价上涨。另一个说法是丈母娘推动了房价上涨,选女婿必定要找“蜗牛”,就是说你要跟我女儿结婚,就要带着房子来,世界上带着“房子”到处走的动物,常见的就是蜗牛了。还有人说,房价上涨是因为离婚率高,本来两个人住一套房子就够了,离婚之后就需要两套房子。更奇怪的是有人说,因为城市里面“小姐”多了,“小姐”有钱,她们爱买房子,所以把“小姐”统统赶出城市这个房价就不涨了。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会挖空心思想出这些理由来。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四大一线城市确实存在房地产泡沫,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住宅其实被“符号化”了。什么意思,我们现在建了很多房子都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资。据说中国流动的资金很多,所以我们要建大量的房子去满足投资的需要。可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建的房子与股票是同一个意义上的东东了。建房子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其中有很多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建房子又造成大量的建筑垃圾,被专家为中国第一大公害。可股票就是那样一张小小的纸,甚至可以在计算机世界中“虚拟”。但我们现在是把住房变成了股票,对那些投资的人来讲,住房的实用价值并不需要考虑,只是一张股票而已。这就是说,我们为了建这个房子所消耗掉的大量的物质财富实际上是白白浪费了。所以,当住宅被符号化的时候,开个玩笑说卖房子让炒家去炒,还不如卖楼花。卖楼花至少从环保的角度上讲要比建房子好,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接受这个观点。

  当需要买房住的人,只有这么一条唯一的出路的时候,很多人被迫去当房奴。房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其他正常的消费被大大的压缩,这也就意味着其他行业的产品的消费空间在国内市场上被大大的压缩。虽然房地产好像很景气,好像支撑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我告诉大家,中国有的特大城市2009年GDP的51%是靠房地产贡献的,这是很可怕的。

  再说“房奴”,现在一买房子,其他的生活消费被大大的压缩。在座的也不少70后、80后的,不买房子的,可能对生活没有稳定感,不过相对而言现在的日子还好过些。一旦买了房子,你就必须得节衣缩食,甚至于打两份工、三份工,要去挣钱还房贷。从宏观来讲,整个国家的消费水平是不是降低了?我们讲要扩大内需,但是大部分的钱都到房地产那里去了。房地产这样无序的、不可控制的发展,其实造成了中国整个经济的畸形。

  高房价实际上跟政府有关,主要是地方政府。根据一些专家和房地产商的估算,高房价里面的30%甚至于更多,实际上是给政府拿走了。政府搞的所谓土地财政,买卖土地的收入是5年7万亿,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或者还有南京、杭州这样一线城市,所以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

  4.市场一旦形成其实政府就很难干预

  当一个市场真正形成之后,政府对市场干预的作用其实是很小的。只要有需求,只要有供给,只要有资金注入,这个市场就会存在。别说房地产市场,就说“黄赌毒”,其实也是个市场,虽然大部分人来对此都切齿痛恨,政府灭了它的决心也很大。但是因为中国社会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大,价值观念也越来越多元,再加上政府官员的腐败,企业上层的腐败,就造成了一种畸形的需求。政府干预吗?用一个时髦的话来讲,政府很“给力”地干预了,“天上人间”都给关了。但是这个市场你消灭得了吗?消灭不了,因为有需求,有投入,有卖的有买的,还是消灭不了。

  当然,我这是举了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是大家回过头来看政府去干预房地产市场的效果,其实也有七八分的无可奈何。而且这个房地产市场已经坐大,里面有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需要,地方财政实际上是高房价直接得益者,因此也是它的后台。所以,这样去应对,房地产市场是控制不了的,高房价是遏制不了的。

  那么政府的政策应该是怎样的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建国初期,陈毅到上海当市长,那时上海的米店老板就串通起来使坏,囤积不卖,让米的价钱急剧上涨。上海市政府一开始也限价,但是不管用。后来就想了个办法,到老解放区调来了大批的大米,平价出售,结果囤米不卖的老板全都赔大发了。这是三十六计中的“釜底抽薪”。所以,政府现在要做的,是把社会政策,就是把保障性住房这一块做好了,房地产市场也自然就会正常起来。(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