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注目礼”或是拯救人类唯一之途


回归“注目礼”或是拯救人类唯一之途

现代人为什么越来越忙碌

欧阳君山

 

汽车减少多少交通的时间,电脑减少多少案牍的时间,洗衣机减少多少家务的时间,电话及电邮提供了何等的交流便利……如此一算被节省的时间,我们不仅应轻松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上午打猎,下午钓鱼,傍晚牧牛,晚餐后从事批判活动”,甚至可成天躺在床上睡大觉。可放眼红尘,从国家元首到贩夫走卒,哪一个不忙得一塌糊涂?至深夜十二点,床上几乎都见不到人!

——题记

 

 

可能由于极端天气及自然灾害的频发,也可能是受科幻电影“末世情结”的感染,不少人似乎都感觉人类前途叵测。最近有朋友聊到这一点,我的意见一贯而鲜明:不是刘伯温等辈,也不信“推背图”之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类思想上需要新的启蒙,行为上需要大的调整!某种意义上讲,大灾大难也是必要的,因为整个人类实际上也就像一个人一样,不见棺材不掉泪,不撞南墙不回头,唯有灾难能够让人类真正反省自己。

 

人类已经作出调整和修正,这就是低碳转型。尽管联合国气候谈判步履艰难,但国际社会各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比如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低碳经济就实现了逆风飞扬。据汇丰银行全球研究所2009年下半年发布的评估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气候变化行业中的上市企业的营业总额达到5340亿美元,超过5300亿美元的航天与国防业的营业总额,增长幅度达75%

 

但低碳经济是否真就是救赎之道呢?应该承认,低碳转型是人类当下的现实选择,但如果谈救赎之道,可能还需要更深刻的思考。事实上,低碳转型是个明显的治标方案:既然是温室气体引发气候变化,那咱们就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吧,如此而已。可人类为什么与自然走上一条冲突的道理呢?似乎没有谁细想!

 

即便就低碳经济本身而言,也的确需要深思,最明显的:什么才是低呢?自工业革命以来,高碳经济把CO2浓度推进到变化气候的程度,2005年达379ppm,远高于工业革命之前相当稳定的280ppm。现在要扭过头,那是不是也存在一个下限呢?实质也就是:对人类和整个生物圈而言,大气中的CO2浓度是不是存在最佳点位呢?如存在,最佳点位在多少呢?是280ppm,还是230ppm,或是350ppm,抑或在某一个区间?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而且就目前的情势而言,不论从哪方面讲,都显得十分奢侈。

 

高科技亦是不少人心目中的救赎之道,毫无疑问的是,科技的发展帮人类化解了一个接一个的难题,但如果论救赎之道,可能也需要更深刻的思考。人类发明科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劳动时间。汽车为我们减少多少交通的时间,电脑为我们减少多少案牍的时间,燃气灶、高压锅和洗衣机为我们减少多少家务的时间,电话及电邮为我们提供了何等的交流便利……如此一算被节省的时间,我们不仅应轻松实现马克思在设想人类美好社会时曾提到的“上午打猎,下午钓鱼,傍晚牧牛,晚餐后从事批判活动”,甚至可成天躺在床上睡大觉。可放眼红尘,从国家元首到贩夫走卒,哪一个不忙得一塌糊涂?至深夜十二点,床上几乎都见不到人!

 

更关键的可能不是减少碳含量,也可能不在高科技,而是要降低人类的活动强度!很早就在讲节能,经历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人类更是发明和使用了大量节能技术,但世界的总能耗真的节了么?即便按眼下的低碳技术迅猛发展态势,有专家估计,到2050年,全世界的能耗也将达到今天的两倍——为什么节能和低碳仍然导致能耗的增长呢?有识之士当深思!

 

“注目礼”思想鲜明指出:人真正的需要是人,人真正的享受在人!当务之急就是改变风靡全球的主流“注目礼游戏”——金钱竞赛,作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核心,金钱竞赛不仅缺乏均衡点,导致外在放逐,从而极大提高人类活动强度;而且使大自然无辜卷入人与人的注目礼争夺战,再次极大提高人类活动强度,破坏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不回归注目礼对金钱竞赛作修改,一切就都流于治标不治本,包括低碳转型和高科技在内,都是使人类社会南辕北辙,原本想驶向天堂,最后却堕落地狱。

 

这也正是现代人为什么越来越忙碌,一者人根本就不追求悠闲,而是追求注目礼;一者现代社会的金钱竞赛已成为越来越沉冗的注目礼游戏,人类作茧自缚,甚至都有可能,地球还有一丝残喘,人类自己先忙死了。对忙碌的现代人而言,诗是奢侈的,但还是愿借花献佛,题目就叫《悠闲》,作者是一个叫戴维斯的英国诗人,也给心情放个假吧:

 

 

 

这还叫什么生活,

光是忙忙碌碌,

没有停一停、看一看的时间。

 

没有时间站在树荫下,

像牛羊那样尽情瞻望。

 

没有时间看到,

在走过树林时,

松鼠把壳果往草丛里收藏。

 

没有时间看到,

在大好阳光下,

溪流像夜空星群点点闪闪。

 

没有时间注意到少女的流盼,

观赏他双足起舞蹁跹。

没有时间等待他眉间的柔情,

展开成唇边的微笑。

 

这生活就一定贫乏,

倘若光是忙碌,

没有停一停、看一看的时间。

 

君在忙碌之余,能不能也抬头看看头上的天空,闻闻身边的空气,眺望一下周围的山河大地,同时真诚地问自己一声:我们究竟是越来越富呢,还是愈来愈乏了?

 

[同主题阅读]

“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

比尔·盖茨论新资本主义“注目礼”的新方向

要拯救的不是地球,而是人类自身

===========================================================

低碳生活极其可能南辕北辙,原本想减碳,也的确在某些方面减了碳,但总体上导致碳排量不减反增。原因很简单,眼下所谈论和提倡的低碳生活多迷于小节而失于大体

低碳生活能减碳么

本文刊于《能源评论》20107月号

 

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的巨大压力,低碳经济突飞猛进,似乎与之相适应和同步,低碳生活也方兴未艾。所谓低碳生活,简单地说,就是在个人生活中减少碳排放,它包括节能、节食和循环利用,意味着自然、安全和健康,可说就是每个人的低碳经济,与之相应,所谓低碳经济,可说就是企业和国家的低碳生活。据称,低碳生活已成为流行和时尚,某些潮人甚至动不动就在QQMSN上签名问候:“今天,你低碳了没有?”

 

每天少吃一点肉,洗脸水或淘米水用作充厕所,是容易做到的;少开空调,多爬楼梯,也是能够做到的;甚至也像明主播芮成钢那样,公开购买“个人碳排量”,抑或像明星周迅那样,通过认捐树木来中和自己的碳足迹,对很多人来讲,都算不上什么难事。也还可以进一步开发低碳生活方式,比如说低碳信用卡,把低碳生活与个体消费紧密联系一起。但诸如此类的低碳生活真正能减少碳排放甚至拯救我们这一颗危机重重的星球吗?

 

非常乐见其成,但似乎有证据表明,相对于滔滔天下大势,所谓的低碳生活不是看起来像作秀,就是听起来像哀鸣。很早就在讲节能,经历上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后,人类更是发明和使用了大量节能技术,但世界的总能耗真的节了么?即便按眼下的低碳技术迅猛发展态势,有专家估计,到2050年,全世界的能耗也将达到今天的两倍。

 

原因何在?且提示一现实案例,拿开车来说,当车耗油更低的时候,能源的确得到节省,但消费者想的却是买第二辆车。现实不正是这样吗?美国的家庭一般都拥有两辆车,中国的家庭也正在开始购买第二辆车,一辆自己开,一辆老婆开;一辆逢单开,一辆逢双开。就这样,一辆车的节油被两辆车的消耗对冲了。

 

办公一体化后,有人曾断言纸张的使用将大幅减少。可现实如何呢?直观上似可认定,纸张的使用不减反增。尽管办公一体化减少纸张使用,尤其电子邮件极其方便,人们都几乎不再发纸质信函,但办公一体化也极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结果导致纸张使用增多。手头虽没有具体的数据,但有一个事实可强有力佐证类似的现象,那就是:尽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人类节省了大量劳动,但也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结果使现代人更加忙碌。

 

低碳生活极其可能也南辕北辙,原本想减碳,也的确在某些方面减了碳,但总体上导致碳排量不减反增。原因很简单,眼下所谈论和提倡的低碳生活多迷于小节而失于大体。著名环保活动家廖晓义女士对这一点就深有感触,她过去大力推行环保和低碳生活,比如发起260C空调节能行动,但后来她发现这有点隔靴搔痒,充其量算浅绿的“西式环保”,她目前更多地是讲深绿、元绿和全绿,颇有人文高度,正向大体回归。

 

那什么是低碳生活的大体呢?这可能要求反思现代性,最典型的,通常都认为乡村比城市贫穷落后,真的吗?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一个城里人,富甲一方,为了让自己六岁的小儿子见识一下乡下人怎么过日子,特地带到乡下旅行。可不是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富裕的城里人要求小儿子在乡下一户最贫穷的人家里呆了三天三夜,深入生活。

 

体验一结束,城里人就自豪地问起小儿子:旅行怎么样?乡下的生活如何?小儿子兴奋而认真地说开了:我发现咱们家只有一只狗,可乡下人家有四条狗;我发现咱们院子里仅有一个水池通向花坛中央,可乡下人家院子里却有一条丁丁当当的小溪流——那简直是一架大钢琴呀!我发现咱们家花园只有几盏灯,可乡下人家花园里一满天的星星。另外,我们家怎么也比不得这户人家大。

 

孩童的话天真无邪,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乡的真相:就物质财富而言,城里人或许并不比乡下人就一定如何怎样,如果把新鲜的空气、美好的阳光及对环境的影响——比如说碳排量——也折合成GDP之类,乡下人更完全有可能比城里人更富裕,可为什么城里人被认作富翁而乡下被视为贫穷甚至落后呢?我们需要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