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指标能否比M2更有用


    

社会融资指标能否比M2更有用


张立栋


      新年伊始,“社会融资”这个名词热络起来。这个词的发端,除了央行官员的有关表述,更引人瞩目的还有前两天召开的国务院会议,强调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
      有人解读,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监测范围将扩大,从基础货币和信贷等传统领域扩大到直接融资层面。
      货币政策的监测范围扩大是应时之举,不改真不行。
   在我看来,新提出的“社会融资”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将全面纳入直接和间接融资总量,这比以往只看M2脸色行事的指标体系要更合理。   
      其实,早有消息说央行正在酝酿推出一个新的货币流通量统计口径——“社会融资增速指标”,而该指标侧重于描述“社会融资规模”。
      现在,国务院会议正式有了提法,说明此指标的推出离我们越来越近。
   我们知道,以往所有的宏观经济调控参考依据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M2,经济分析师也普遍以M2的供应量来衡量和预测一个特定周期内的经济活跃程度。
      M2是什么?是现金加居民储蓄存款再加上企事业存款。
      在现代金融理论中,M2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用它来衡量“经济体温”十分合适。
      不过,M2这个指标在中国似乎欠点什么。
      理论上来说,M2与GDP应该是互相影响,互为内生、互为因果。但是,有人进行过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年度M2与GDP、季度M2与GDP、季度M2与累计GDP之间都不存在因果关系。
      说白了,M2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中的重要参考意义正在逐渐消弭。
      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也常常发现,M2的供应量除了偶尔和股市涨跌有某种关联外,很难用它来预判宏观经济的整体走势——M2供应看似平稳,但经济中总有各种来路不清却真实存在的巨大流动性。
      作为单纯的货币统计指标,M2在直接融资逐年扩大的今天,在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它越来越无法清晰地描述实际经济运行状态。
      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中国的银行货币管理体系主要是拷贝了美国的货币统计体系。但是,有专家早就提出过,中美两国的M系统,若M1数值相同,则美国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就是M1,而中国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则要远远小于M1。这个差别使中国经济单位没有足够的流通货币,而美国相对于中国则有充裕的货币。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支票不能直接兑换成现钞,尽管它是货币。
      这就是相当细节但十分重要的差别。
      或许会有人反驳说,支票的作用日渐式微,这个差别不能说明问题。
      我们退一步说,如果支票,尤其是个人支票的可兑换性没有那么重要,那么在当前的中国货币统计体系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
      此前有人指出,在中国现行的货币供应量M2统计中, 遗漏了两项内容:一是国内金融机构外汇存款;二是外资金融机构存款。
      早在几年前,这两项内容所涉及的金融业务量就占了国内全部金融业务量的15%左右。那么这些年来,随着外资银行业务量的扩大,实际的偏差还会放大。
      那么,存在如此巨大的偏差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仍是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就会有很大的问题。
      其实,设立一系列的M指标,最终目的在便于统计和调控货币供应,如果M2本身在计算货币方面有严重的不足,那么其间的误差必然会严重干扰到决策层的相关政策手段。比如按现在的统计口径,中国的M2早在2008年就已经超过了美国。可这能真的反映了实际经济运行状态吗?
      纵观近几年国务院有关财经工作会议,总会提到“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充裕”,“优化信贷结构”,“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等关键词。而今年却更多强调了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这种变化,说明管理层已经意识到以往参考指标的缺陷和不足,更说明中国货币政策的运用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手段将更加务实,这恐怕也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