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宗商品包括农产品价格呈现上扬态势。同时,美国经济数据改善,市场对美国2011年经济增长的预期提高。美国增长加快是否会加速全球经济增长,并进一步拉升大宗商品价格,为中国带来输入型通胀?
美国经济加速有利于增加其他国家的出口,新兴市场国家为控制通胀的紧缩政策可能抑制其内部需求,而欧洲经济在债务危机的阴影下仍有较大不确定性。总体来讲,我们认为,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不会显著超过2010年。但是,在国内通胀压力已处在较高水平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关注输入型通胀的风险。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月5日公布的月报指出,受糖价、肉价高涨影响,该组织的农产品价格基准指数2010年12月大幅上涨、创下名义新高,突破了2007-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水平,全球面临“粮食价格冲击”。
通过考察过去10年大宗商品价格和国内CPI的变化,我们发现,当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上涨10个百分点将导致CPI 通胀上升0.2个百分点,传导压力较温和。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通胀影响较为温和主要来自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CPI中服务业比重较高,这部分价格受大宗商品价格影响较小。其次,中国粮食消费对进口依存度较低,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传导有限。再次,国内水、电、油、气价格受到管制,大宗商品价格推动的成本压力不能迅速传导至消费者。最后,中国很多工业品生产能力过剩,消费相对不足,因此生产商不能把成本完全迅速地转移给消费者。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传导率的估计值是我们所选取的模型样本区间的均值,在高通胀、高增长期间的传导率可能高于低通胀、低增长期间的传导率。就大宗商品价格这个因素而言,其上升对国内CPI传导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总需求强弱和国内政策对一些下游价格的控制力度。
我们的实证分析显示,在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大宗商品价格上升10%拉升CPI上涨0.4%,传导力度高于过去10年平均水平。这说明,在总需求强劲的情况下,企业比较容易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当前的输入型通胀风险会有多高?我们假设大宗商品价格2011年上升10%、20%和30%三种可能,根据我们对2007年和2008年上半年数据的研究,我们判断以上三种情况对CPI拉升力度分别为0.4%、0.8%、1.2%。传导的滞后效应可能使得对CPI 的一部分影响会落在2012年。
面对未来可能存在的输入型通胀风险,在政策上应该如何应对呢?
过去10年的经验显示,人民币升值可以帮助控制输入型通胀风险。在上述三种情况下,为了完全抵消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对CPI 的影响,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需要升值4%、8%和12%。总体来讲,如果汇率升值速度适当加快,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对CPI 的影响是比较温和的。
如果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人民币升值幅度受到其他限制而不能过快,货币政策紧缩的力度有可能加大。
输入型通胀温和传导
评论
编辑推荐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