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保障房的一些思考
政府咨询中心研究员、北大纵横合伙人杨愿成
一次碰到石小敏先生,石小敏先生对时下的中国做了这样的比喻,中国就像一条龙,从1840年到现在一直在水里挣扎。现在这条龙两条腿已经要站起来,就是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龙的腰还没有硬朗起来(中部没有崛起);龙的肚皮很肥硕(中国腐败问题很严重);前胸热后背冷,前胸用了丰乳剂(房地产和市政建设,温度达到42度),后背还在裸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没有作为),龙头也耷拉着(首都在京,治国方略不清晰);龙的前爪后爪不灵活(对外汇率是纲,对内土地是纲);尤其严重的是,龙的尾巴还在水里挣扎(中国有庞大的弱势群体)。
针对时弊,党中央出的政策都特别好。为什么?因为党中央它的判断需要考虑的东西方方面面的,他有政治,有民生,有稳定,有社会等很多方面的考虑,所以他的政策一定是权衡各方面利弊的。
我们先看一看国民对房地产(住房)方面的需求。
如果再有20年,我们盖的房子如果满足不了未来老百姓的需求,那就是没完成任务。中国20年能不能把房子盖到让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米,这是我们党中央提出的目标。居住指标就是到2020年,人均35平米。现在我们全国年存量都算上是140亿平方米,这就表示我们最少还得盖200亿平方米才能达得到。而200亿平方米在未来15年就意味着每年要盖将近20亿平方米才够,而我们现在每年最多也就盖3、4亿多平方米。所以我们每年递增30%根本就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7平方米。
1998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8.7平方米。
从此以后,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就增加缓慢了,2005年到达25平方米后,2008年仍然是27左右。可是,平均每年增加大约6亿平方米的住房。
按照还有2.5亿人口需要在今后10年进入城市(这里指的是净增人口,除去死亡人口和生孩子造成的人口变化),那么每套住房住入三口人(俩口人加一个孩子),需要8千万套新建住房。按照每套住房75平方米(目前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为25平方米),那就是60亿平方米。按照最近几年的建设速度,每年增加新建居民房屋6亿平方米,那刚好是10年。
以上的计算是润涛阎自己根据国家建设部提供的资料计算出来的。这里有假设:
1. 中国城市化的最终比例大概是农民占三成。
2. 中国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的数字不会有太大变化,因为每套住房基本上是75平方米。这里是大数定律,个别豪华别墅和个别简易房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
3 中国住房建设速度基本上按照最近5年保持不变。
如果事实的发展与上面的假设不太离谱的话,那么,到2019年,城市的住房基本上满足了需求。我这么算,是有根据的。按照日本人的情况也是这样子的。一旦城市人口不再增加,建筑面积一旦基本满足(按照本国的住房习俗,美国人每人25平方米是受不了的,因为美国人是乡村化郊区化导致的。)
我们先看一看国民对房地产(住房)方面的需求。
如果再有20年,我们盖的房子如果满足不了未来老百姓的需求,那就是没完成任务。中国20年能不能把房子盖到让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平米,这是我们党中央提出的目标。居住指标就是到2020年,人均35平米。现在我们全国年存量都算上是140亿平方米,这就表示我们最少还得盖200亿平方米才能达得到。而200亿平方米在未来15年就意味着每年要盖将近20亿平方米才够,而我们现在每年最多也就盖3、4亿多平方米。所以我们每年递增30%根本就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1978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7平方米。
1998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8.7平方米。
从此以后,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就增加缓慢了,2005年到达25平方米后,2008年仍然是27左右。可是,平均每年增加大约6亿平方米的住房。
按照还有2.5亿人口需要在今后10年进入城市(这里指的是净增人口,除去死亡人口和生孩子造成的人口变化),那么每套住房住入三口人(俩口人加一个孩子),需要8千万套新建住房。按照每套住房75平方米(目前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为25平方米),那就是60亿平方米。按照最近几年的建设速度,每年增加新建居民房屋6亿平方米,那刚好是10年。
以上的计算是润涛阎自己根据国家建设部提供的资料计算出来的。这里有假设:
1. 中国城市化的最终比例大概是农民占三成。
2. 中国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的数字不会有太大变化,因为每套住房基本上是75平方米。这里是大数定律,个别豪华别墅和个别简易房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
3 中国住房建设速度基本上按照最近5年保持不变。
如果事实的发展与上面的假设不太离谱的话,那么,到2019年,城市的住房基本上满足了需求。我这么算,是有根据的。按照日本人的情况也是这样子的。一旦城市人口不再增加,建筑面积一旦基本满足(按照本国的住房习俗,美国人每人25平方米是受不了的,因为美国人是乡村化郊区化导致的。)
我们再看看现在的房地产泡沫泛滥,绝大多数民众可能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工资积蓄都买不起一套房子的时候。如果放任房地产泡沫泛滥,那么中国就要重蹈日本1990年经济泡沫破灭的覆辙,国家怎么能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呢?
房地产关系的是经济金融安全,绝对不仅仅是买得起房的问题。房地产方面是增加了整个工业还有信息化产业方面的经营成本。经营成本高相对来说将会是阻碍了其他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等两化的融合,还有其他产业的发展。短期内整个国家又必须依靠房地产取得大发展,。。。。。需要有一个平台平衡各方面的利益。确实房地产已经对的中小企业有很大的压力,抽空了这一块的很多投入。世界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事物应该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他的本源了.房子建起来是要用来住的,不是建好了没有人住过就又给拆掉的。当房子太过份地成了炒买炒卖的工具,并且这种功能给过份放大化的时候,是全国人民的悲哀,是政府的悲哀。房子消耗了国家太多的资源.当举国之力都用在房子身上的时候,人们,人民,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跟破坏.
人们永远会为自己的或自己的关系相关体的利益而合法地制造问题。所以整个社会地人们在不断地给社会制造问题,而政府在此类问题上好像缺乏恰当地引导,此类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内耗是十分十分大的。学会妥协的房地产买家,或许比那个曾经不知天高地厚的房产买家更为令人忌惮。这就好比面对一个空有一身武力的壮汉,不会比面对一个老谋深算政客更令人忌惮一样。之于壮汉,对手可以清楚的看到他的“下一招”,而面对懂得隐忍的政客,你永远不知道,他致命的一击,会在何时何地,无以防范。所以房地产超额利润所造成的巨大社会不安定因素,特别容易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而“限价令”对于抑制高房价可能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只不过是一种人为“降低”房价的措施,只有加大土地供应与保障房建设力度,才是抑制高房价、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居住苦难的最佳方法。
事物应该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他的本源了.当房地产掠夺了中小企业大部份的利润空间的时候,当高价的房地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营商成本,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交易成本的时候,房地产应该向中小企业让利,房地产应该向中小企业反输血。
1.如果房地产暴利吸引太多的资金卷入,那么谁来干实体经济呢?谁来升级产业呢?谁来研发高科技呢?
房地产关系的是经济金融安全,绝对不仅仅是买得起房的问题。房地产方面是增加了整个工业还有信息化产业方面的经营成本。经营成本高相对来说将会是阻碍了其他的工业化和信息化等两化的融合,还有其他产业的发展。短期内整个国家又必须依靠房地产取得大发展,。。。。。需要有一个平台平衡各方面的利益。确实房地产已经对的中小企业有很大的压力,抽空了这一块的很多投入。世界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事物应该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他的本源了.房子建起来是要用来住的,不是建好了没有人住过就又给拆掉的。当房子太过份地成了炒买炒卖的工具,并且这种功能给过份放大化的时候,是全国人民的悲哀,是政府的悲哀。房子消耗了国家太多的资源.当举国之力都用在房子身上的时候,人们,人民,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跟破坏.
人们永远会为自己的或自己的关系相关体的利益而合法地制造问题。所以整个社会地人们在不断地给社会制造问题,而政府在此类问题上好像缺乏恰当地引导,此类问题所造成的社会内耗是十分十分大的。学会妥协的房地产买家,或许比那个曾经不知天高地厚的房产买家更为令人忌惮。这就好比面对一个空有一身武力的壮汉,不会比面对一个老谋深算政客更令人忌惮一样。之于壮汉,对手可以清楚的看到他的“下一招”,而面对懂得隐忍的政客,你永远不知道,他致命的一击,会在何时何地,无以防范。所以房地产超额利润所造成的巨大社会不安定因素,特别容易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而“限价令”对于抑制高房价可能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只不过是一种人为“降低”房价的措施,只有加大土地供应与保障房建设力度,才是抑制高房价、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居住苦难的最佳方法。
事物应该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他的本源了.当房地产掠夺了中小企业大部份的利润空间的时候,当高价的房地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营商成本,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交易成本的时候,房地产应该向中小企业让利,房地产应该向中小企业反输血。
1.如果房地产暴利吸引太多的资金卷入,那么谁来干实体经济呢?谁来升级产业呢?谁来研发高科技呢?
房地产业的大发展将掏空其它产业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了温州地区的工业资本大量进入房地产行业的消息。根据该报道的披露,当地知名箱包公司——温州置信实业公司联合岗地几十家工业企业联手以总价37.02亿元、楼面价3.7万元/平方米竞得了温州大学地块,并刷新全国土地拍卖纪录。这只是一个个案,其背后的景象是金融危机后,温州企业外迁、民资外流加剧。09年以来,温州的厂房交易火爆,厂房出售、出租明显增多,一些企业计划迁到外地去;一些企业是活不下去了,干脆卖掉厂房不干了。这些资本,大多流向了房地产。根据浙江省政协发布的调研报告称,浙江房价9年里涨3.14倍,导致大量实业资本集中涌向住房产业。09年浙江百强民营企业中有70%涉足房地产业,2010年温州市百强企业中有50多家涉足房地产业。
在土地出让市场高调表现的背后,是大规模的实业资本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江浙地区赖以致富的工业产业正在逐渐萎缩。
该报道披露,以金属打火机行业为例,鼎盛时温州地区有500多家企业从事打火机生产,产量占据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而在这100家中,只有30余家的企业老板在专心经营。剩下的已经把重心转移到其他行业,比如房地产、矿产以及第三产业。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了温州地区的工业资本大量进入房地产行业的消息。根据该报道的披露,当地知名箱包公司——温州置信实业公司联合岗地几十家工业企业联手以总价37.02亿元、楼面价3.7万元/平方米竞得了温州大学地块,并刷新全国土地拍卖纪录。这只是一个个案,其背后的景象是金融危机后,温州企业外迁、民资外流加剧。09年以来,温州的厂房交易火爆,厂房出售、出租明显增多,一些企业计划迁到外地去;一些企业是活不下去了,干脆卖掉厂房不干了。这些资本,大多流向了房地产。根据浙江省政协发布的调研报告称,浙江房价9年里涨3.14倍,导致大量实业资本集中涌向住房产业。09年浙江百强民营企业中有70%涉足房地产业,2010年温州市百强企业中有50多家涉足房地产业。
在土地出让市场高调表现的背后,是大规模的实业资本纷纷进入房地产市场,江浙地区赖以致富的工业产业正在逐渐萎缩。
该报道披露,以金属打火机行业为例,鼎盛时温州地区有500多家企业从事打火机生产,产量占据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如今只剩下100家左右。而在这100家中,只有30余家的企业老板在专心经营。剩下的已经把重心转移到其他行业,比如房地产、矿产以及第三产业。
房地产行业的超额利润就像毒品一样吸引着其它行业的资金、从业人员进入。然而,这些资金的进入意味着其它产业的投资被挤占,产业发展被阻碍。房地产行业基本上是一个养懒人的产业,这个产业排斥创新,因为土地的空间特性,房地产行业具有天然的垄断性质——你只要取得了某一个地区的一个地块,其他人是没有办法在这个地块内与你竞争的,这就是一种垄断,最有效、最隐蔽的垄断。垄断带来了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吸引着资金和人才纷至沓来。
按照一般的市场理论,某一个产业具有超额利润后,会吸引其它生产者进入,供给量增加,利润逐渐降低到平均水平。对于垄断的产业或者市场,这个变化过程被打破。房地产产业的超额利润虽然吸引着投资者进入,但是这个进入的机会,就某一个具体的地块而言只有一个最终获胜者,这个获胜者取得了土地的使用权之后,他成为了新的垄断者。这就像历史中“封地”,只不过封地的取得过程是通过购买的方式。在封地之内,领主享有垄断的特权。这也就是地产行业超额利润的来源,这也就是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的根源。
为了避免其他行业被房地产产业吸干了血,从根本上就要打断房地产行业高额利润的根源,即打破垄断。前面讲过,土地因为其空间特性,具有天然的、天生的垄断特性,这是不能改变的。那么如何打破土地的垄断特性呢?办法很简单,土地的垄断特性是在交易流转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对流转分配过程进行适当的改变,使其与利润脱钩,即垄断带不来超额利润,那么垄断特性也就无从体现了。
2.房价过高,人民就会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遏制内需,从而遏制经济发展。这里不细说展开,大家都很容易理解。
3.如果房价总是涨,那么一旦下降,房奴就会立刻成为负资产,坏账会大量增加,就跟1997年底的香港一样。因此必需遏制房价上涨,每上涨一分,危险就增加一分,高处不胜寒。
其实并非只有全部由政府买单的才叫保障性住房。世界各国将住房大多分为公屋或私屋。公屋——公共住房是由政府买单的保障性住房。包括无偿提供土地和建设性费用,也包括无偿提供土地补贴费用等方式,包括人头补贴或砖头补贴,补贴中包括减免税费或贴息,当然也包括直接的财政转移支付。政府提供的是居住权利的保障。
而私屋则为商品房。是私人拥有不享受政府买单优惠的自建或市场化的商品房。是私人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成本与建筑成本的财产权利。
政府买单的保障性住房是针对于买不起商品房和无能力自行解决住房问题(包括无能力租市场价的住房)的贫困家庭或中低收入家庭的人群。正因为自身无能力解决,才用政府买单的方式保障。而市场中的商品房则是针对于有能力自行解决住房问题的家庭与人群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收入、有严格限制差别的不同消费群体。
商品是针对于有购买能力的人群,而保障则是针对于无消费能力却又从人权的角度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责任的部分。
所以,在房价高企的时代,要解决而且必须解决那么多中低收入水平国民的的住房问题,从供求关系来讲,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变成城市人,而国家的人均收入不是能够在短时期就有质的飞跃,这就导致即使房价下跌40%他们仍旧还是买不起房,而这时候政府财力又允许的时候,而“限价令”对于抑制高房价可能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只不过是一种人为“降低”房价的措施,那只有加大土地供应与保障房建设力度,才是抑制高房价、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居住苦难的最佳方法。综上所叙,“十二五”开年,为什么保障房的建设驶入快车道。多建一些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改善不合理的供求关系。即每个公民找到自身定位,买属于自己现阶段水平的房子,不要一心扑在商品房这个投资品上,其次,改善西部等大部分国土卫生医疗教育水准,让人口乐意到中西部去繁衍生息。这样有利于从合理供求关系方面改善需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保障房建设成为房地产调控的主导政策。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向各地发出《关于报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是1000万套,并要求各地方政府调整之前上报的“2009-2012年三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和地方“十二五”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相比2010年的580万套增长了72.4%,大大高于此前市场对2011-2012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建成量分别约为680万套和620万套的预期。
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保障性住房通知不难读出,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思路进一步清晰,调控目标进一步明确,即从对商品房市场的调控转向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量,从调控销售环节为主转向发展政策性租赁性住房为主,确保低收入阶层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始加速,通过政府的保障和支持,更多中低收入家庭圆了期盼已久的安居梦。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2010年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开工136万户,基本竣工108万户,均超额完成年初国务院部署的任务。建设进度不断加快,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服务不断完善。“十二五”时期,保障性安居工程还将继续大力推进,将带给住房困难的中低收入家庭更多希望。
按照一般的市场理论,某一个产业具有超额利润后,会吸引其它生产者进入,供给量增加,利润逐渐降低到平均水平。对于垄断的产业或者市场,这个变化过程被打破。房地产产业的超额利润虽然吸引着投资者进入,但是这个进入的机会,就某一个具体的地块而言只有一个最终获胜者,这个获胜者取得了土地的使用权之后,他成为了新的垄断者。这就像历史中“封地”,只不过封地的取得过程是通过购买的方式。在封地之内,领主享有垄断的特权。这也就是地产行业超额利润的来源,这也就是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行业的根源。
为了避免其他行业被房地产产业吸干了血,从根本上就要打断房地产行业高额利润的根源,即打破垄断。前面讲过,土地因为其空间特性,具有天然的、天生的垄断特性,这是不能改变的。那么如何打破土地的垄断特性呢?办法很简单,土地的垄断特性是在交易流转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对流转分配过程进行适当的改变,使其与利润脱钩,即垄断带不来超额利润,那么垄断特性也就无从体现了。
2.房价过高,人民就会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费,遏制内需,从而遏制经济发展。这里不细说展开,大家都很容易理解。
3.如果房价总是涨,那么一旦下降,房奴就会立刻成为负资产,坏账会大量增加,就跟1997年底的香港一样。因此必需遏制房价上涨,每上涨一分,危险就增加一分,高处不胜寒。
其实并非只有全部由政府买单的才叫保障性住房。世界各国将住房大多分为公屋或私屋。公屋——公共住房是由政府买单的保障性住房。包括无偿提供土地和建设性费用,也包括无偿提供土地补贴费用等方式,包括人头补贴或砖头补贴,补贴中包括减免税费或贴息,当然也包括直接的财政转移支付。政府提供的是居住权利的保障。
而私屋则为商品房。是私人拥有不享受政府买单优惠的自建或市场化的商品房。是私人支付全部土地使用成本与建筑成本的财产权利。
政府买单的保障性住房是针对于买不起商品房和无能力自行解决住房问题(包括无能力租市场价的住房)的贫困家庭或中低收入家庭的人群。正因为自身无能力解决,才用政府买单的方式保障。而市场中的商品房则是针对于有能力自行解决住房问题的家庭与人群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收入、有严格限制差别的不同消费群体。
商品是针对于有购买能力的人群,而保障则是针对于无消费能力却又从人权的角度必须由政府来承担责任的部分。
所以,在房价高企的时代,要解决而且必须解决那么多中低收入水平国民的的住房问题,从供求关系来讲,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变成城市人,而国家的人均收入不是能够在短时期就有质的飞跃,这就导致即使房价下跌40%他们仍旧还是买不起房,而这时候政府财力又允许的时候,而“限价令”对于抑制高房价可能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只不过是一种人为“降低”房价的措施,那只有加大土地供应与保障房建设力度,才是抑制高房价、解决中低收入家庭居住苦难的最佳方法。综上所叙,“十二五”开年,为什么保障房的建设驶入快车道。多建一些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改善不合理的供求关系。即每个公民找到自身定位,买属于自己现阶段水平的房子,不要一心扑在商品房这个投资品上,其次,改善西部等大部分国土卫生医疗教育水准,让人口乐意到中西部去繁衍生息。这样有利于从合理供求关系方面改善需求。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保障房建设成为房地产调控的主导政策。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向各地发出《关于报送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的通知》。通知明确提出2011年计划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是1000万套,并要求各地方政府调整之前上报的“2009-2012年三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和地方“十二五”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计划,相比2010年的580万套增长了72.4%,大大高于此前市场对2011-2012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建成量分别约为680万套和620万套的预期。
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保障性住房通知不难读出,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思路进一步清晰,调控目标进一步明确,即从对商品房市场的调控转向加大保障性住房供应量,从调控销售环节为主转向发展政策性租赁性住房为主,确保低收入阶层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始加速,通过政府的保障和支持,更多中低收入家庭圆了期盼已久的安居梦。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2010年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开工136万户,基本竣工108万户,均超额完成年初国务院部署的任务。建设进度不断加快,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服务不断完善。“十二五”时期,保障性安居工程还将继续大力推进,将带给住房困难的中低收入家庭更多希望。
随着公共租赁房制度得以确立并开始快速发展,我国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对低保家庭等城市最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通过低租金的廉租房予以保障;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出售经济适用房;向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出售限价商品房。在此基础上,对所有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公共租赁房,实现对各种“夹心层”的全覆盖。
2011年全国计划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00万套,比2010年大幅增长70%以上,并要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0万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要求各地近期上报建设计划,并且仍将继续签订目标责任书,督促地方政府进一步提高重视程度,保证按期完成任务。
资金和土地的落实是保障房建设的关键,加快建设进度,最大的难题是“钱从哪来”,也是2011年的保障房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据了解,2011年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将在2010年基础上大幅增加,省级政府将比照中央财政配套补助资金。2010年,有部分城市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未达到10%的要求。有关部门已经再次明确,各地区在保障资金落实的同时,要适当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保障房建设的比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配合央行、银监会,研究制定支持保障房建设的中长期贷款政策。公积金闲置资金支持保障房建设的试点2010年也已经展开,据了解,随着试点逐渐成熟,2011年将考虑扩大试点范围,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问题。
各地普遍加大了省、市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如江西省2010年省级及市县级财政安排保障性住房资金分别达到19.07亿元和101亿元,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近650亿元,另外通过减免各种收费和土地行政划拨,间接投入135.44亿元。
财政投入之外,还要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一些省市提高了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保障房建设的比例,如吉林省规定土地出让净收益不低于20%用于保障房建设,重庆规定土地出让毛收入的5%用于保障房建设。此外,一些地区搭建了专门的融资平台,为保障房建设获取稳定的资金来源。
住房建设,一是钱,二是地。各地保障性安居工程土地供应不断增加。北京市采取多种措施优先保证政策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截至2010年11月底,政策性住房用地供应1332公顷,完成计划的107%,占住房供地的67%。并尽可能选择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的地段进行建设。
随着保障性住房纷纷建成交付使用,后期的服务管理工作水平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广州市借鉴香港公屋管理模式,实施了全国第一个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扣分办法”。不仅改善了保障性住房小区的环境,而且进一步完善了保障房准入退出机制,受到百姓的欢迎。
2011年,我国将继续加强保障房管理工作。首先是全过程的监管,重点是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其次是后续管理,让不断增加的保障房真正分配给最需要的人,并完善退出机制,避免出现违规分配保障房、套取挪用房源的情况。在准入退出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的同时,专家呼吁,应加快《住房保障法》的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相关权利和责任,并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
“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了1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据介绍,“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各类保障房建设,加快发展公共租赁房,继续推进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增加限价商品住房供应。同时,继续大力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集中成片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非成片棚户区和零星危旧房改造。完成现有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
保障房其实是一种为社会底层提供的遮风避雨的物品,放眼世界,这种物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适应现代工业人力资源流动的社会住宅,另一种形态是黄赌毒聚集的贫民窟。不扯太远,就看华人社会,一种是新加坡式的组屋,另一种是香港式的租屋,住在组屋里有尊严,有安全;住在租屋里就未必有尊严,甚至缺乏安全。在指导思想上,组屋与租屋有着“质”的区别,组屋宜居就是为了宜居,而租屋蜗居就是为了高房价而制造刚性需求。
中国大陆目前住房顶层设计问题是照搬了香港式的土地批租,这个土地批租有两个果实,一颗是高房价,另一颗是贫民窟,目前中国大陆已经饱尝前一颗果实的苦涩滋味,如果住房问题的顶层设计不变,饱尝后一颗果实的更加苦涩滋味,应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由于比中国住房顶层设计更加顶层设计的问题是,对于具有重大和深远社会影响的保障房管理模式问题的评议权和选择权,并不是掌握在老百姓的手中,而是掌握在地方政府的手中。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对保障房持压量的态度,2011年压量肯定压不住了,就算1000万套保障房打个7折至少也有700万套供应,但保障房还是可以错试的,还是可以把它搞成香港租屋式的,地方政府有动机这么做的,毕竟,保障房对他们丰谀的卖地收入构成了巨大危胁,况且,他们为了获得土地大举负债已经达到天文数字。
不出意外,在2011年,伴随大量保障房建设竣工,保障房的管理模式不形成也得形成,至于要新加坡式有科技含量的繁荣,还是要香港式倒腾土地房子的繁荣,地方政府是不会有想法的。应该全力避免我们的保障房蜕变成黄赌毒的贫民窟,宜居只是为了宜居,。
不出意外,保障房会好事做歪,近年来,诸如此类的好事做歪事例人们已经见过太多,比如,出于构建养老体制的好事,被做歪成“养老待遇双轨制”;又比如,出于加强集市管理的好事,被做歪成在第一行政执法之外又衍生出第二行政执法的“城管”,等等。如果保障房好事做歪,五至十年后,保障房就会脱下新装,沦为脏乱差的代名词,再过五至十年,在以权谋私和层层私下转租的利益驱使下,脏乱差的代名词就会蜕变成黄赌毒的贫民窟。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有过太多的教训,不管是平躺的零乱的贫民窟,还是高耸的貌似整洁的贫民区,都是城市的难以治愈的通病和顽疾。应该全力避免我们的保障房蜕变成黄赌毒的贫民窟,宜居只是为了宜居,。
保障房的一切,都会在2011年,都会在不经意间,尘埃落定。还有一种例外,住建部作为一个与卖地经济基本不相利益攸关的当事者,在2011年6月前,最迟在2011年9月前,拿出了“中国保障房管理体系1.0版”,这个1.0版指导思想就是,宜居只是为了宜居,而不是为了拆东墙揭瓦片去补一个莫名其妙的房地产支柱。也就是说,在住房问题上,在本年度内,要率先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当然,房地产企业也应该参与“千套”计划,应该如何参与“千套”计划?房地产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当然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其实,应该规定房地产企业他们根据自己企业的开发量有一定的刚性要求是要建设保障房的。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但是房地产企业也应该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
作者:政府咨询中心研究员、北大纵横合伙人杨愿成 [email protected]
资金和土地的落实是保障房建设的关键,加快建设进度,最大的难题是“钱从哪来”,也是2011年的保障房建设面临的最大难题。据了解,2011年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将在2010年基础上大幅增加,省级政府将比照中央财政配套补助资金。2010年,有部分城市从土地出让净收益中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比例未达到10%的要求。有关部门已经再次明确,各地区在保障资金落实的同时,要适当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保障房建设的比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配合央行、银监会,研究制定支持保障房建设的中长期贷款政策。公积金闲置资金支持保障房建设的试点2010年也已经展开,据了解,随着试点逐渐成熟,2011年将考虑扩大试点范围,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问题。
各地普遍加大了省、市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如江西省2010年省级及市县级财政安排保障性住房资金分别达到19.07亿元和101亿元,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近650亿元,另外通过减免各种收费和土地行政划拨,间接投入135.44亿元。
财政投入之外,还要多渠道拓宽资金来源。一些省市提高了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保障房建设的比例,如吉林省规定土地出让净收益不低于20%用于保障房建设,重庆规定土地出让毛收入的5%用于保障房建设。此外,一些地区搭建了专门的融资平台,为保障房建设获取稳定的资金来源。
住房建设,一是钱,二是地。各地保障性安居工程土地供应不断增加。北京市采取多种措施优先保证政策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截至2010年11月底,政策性住房用地供应1332公顷,完成计划的107%,占住房供地的67%。并尽可能选择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的地段进行建设。
随着保障性住房纷纷建成交付使用,后期的服务管理工作水平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广州市借鉴香港公屋管理模式,实施了全国第一个保障性住房小区管理“扣分办法”。不仅改善了保障性住房小区的环境,而且进一步完善了保障房准入退出机制,受到百姓的欢迎。
2011年,我国将继续加强保障房管理工作。首先是全过程的监管,重点是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其次是后续管理,让不断增加的保障房真正分配给最需要的人,并完善退出机制,避免出现违规分配保障房、套取挪用房源的情况。在准入退出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的同时,专家呼吁,应加快《住房保障法》的立法工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相关权利和责任,并依法对违法行为进行惩罚。
“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解决了1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据介绍,“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加快各类保障房建设,加快发展公共租赁房,继续推进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增加限价商品住房供应。同时,继续大力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基本完成集中成片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非成片棚户区和零星危旧房改造。完成现有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改造。
保障房其实是一种为社会底层提供的遮风避雨的物品,放眼世界,这种物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适应现代工业人力资源流动的社会住宅,另一种形态是黄赌毒聚集的贫民窟。不扯太远,就看华人社会,一种是新加坡式的组屋,另一种是香港式的租屋,住在组屋里有尊严,有安全;住在租屋里就未必有尊严,甚至缺乏安全。在指导思想上,组屋与租屋有着“质”的区别,组屋宜居就是为了宜居,而租屋蜗居就是为了高房价而制造刚性需求。
中国大陆目前住房顶层设计问题是照搬了香港式的土地批租,这个土地批租有两个果实,一颗是高房价,另一颗是贫民窟,目前中国大陆已经饱尝前一颗果实的苦涩滋味,如果住房问题的顶层设计不变,饱尝后一颗果实的更加苦涩滋味,应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由于比中国住房顶层设计更加顶层设计的问题是,对于具有重大和深远社会影响的保障房管理模式问题的评议权和选择权,并不是掌握在老百姓的手中,而是掌握在地方政府的手中。一直以来,地方政府对保障房持压量的态度,2011年压量肯定压不住了,就算1000万套保障房打个7折至少也有700万套供应,但保障房还是可以错试的,还是可以把它搞成香港租屋式的,地方政府有动机这么做的,毕竟,保障房对他们丰谀的卖地收入构成了巨大危胁,况且,他们为了获得土地大举负债已经达到天文数字。
不出意外,在2011年,伴随大量保障房建设竣工,保障房的管理模式不形成也得形成,至于要新加坡式有科技含量的繁荣,还是要香港式倒腾土地房子的繁荣,地方政府是不会有想法的。应该全力避免我们的保障房蜕变成黄赌毒的贫民窟,宜居只是为了宜居,。
不出意外,保障房会好事做歪,近年来,诸如此类的好事做歪事例人们已经见过太多,比如,出于构建养老体制的好事,被做歪成“养老待遇双轨制”;又比如,出于加强集市管理的好事,被做歪成在第一行政执法之外又衍生出第二行政执法的“城管”,等等。如果保障房好事做歪,五至十年后,保障房就会脱下新装,沦为脏乱差的代名词,再过五至十年,在以权谋私和层层私下转租的利益驱使下,脏乱差的代名词就会蜕变成黄赌毒的贫民窟。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有过太多的教训,不管是平躺的零乱的贫民窟,还是高耸的貌似整洁的贫民区,都是城市的难以治愈的通病和顽疾。应该全力避免我们的保障房蜕变成黄赌毒的贫民窟,宜居只是为了宜居,。
保障房的一切,都会在2011年,都会在不经意间,尘埃落定。还有一种例外,住建部作为一个与卖地经济基本不相利益攸关的当事者,在2011年6月前,最迟在2011年9月前,拿出了“中国保障房管理体系1.0版”,这个1.0版指导思想就是,宜居只是为了宜居,而不是为了拆东墙揭瓦片去补一个莫名其妙的房地产支柱。也就是说,在住房问题上,在本年度内,要率先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当然,房地产企业也应该参与“千套”计划,应该如何参与“千套”计划?房地产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当然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其实,应该规定房地产企业他们根据自己企业的开发量有一定的刚性要求是要建设保障房的。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但是房地产企业也应该关注自己的社会责任。
作者:政府咨询中心研究员、北大纵横合伙人杨愿成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