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好奇我为什么写《拯救男孩》,其实,我对男孩危机的关注至少有20多年了。早在1986年发表的报告文学《“邪门大队长”的冤屈》,就写了男孩如何受陈腐教育观念的伤害。1993年发表《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时,与日本男孩相比,中国男孩那种外表羸弱、心理脆弱的形象就已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在从事儿童青少年研究的几十年间,我的这种判断逐渐得到加深,既有研究数据的论证,也有我自己亲身的了解。我在全国各地做过上千次的报告,每次报告完毕,总是许多男孩的父母在问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孩子”好像成为男孩的代名词。这些都促使我不断的去思考:到底男孩有没有不同于女孩的问题?如果有,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原因何在?这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我。
2008年春天,我与李文道、赵霞两位发展心理学博士开始认真地探讨男孩危机这个现象,我们决定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把这个课题做好,要做实、做透,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经过一年半时期的持续探索,我们发现,中国男孩的危机比我们的原初想象要严重得多。男孩危机是全局性的危机,从东西到南北,从城市到乡村,男孩的情况都不乐观。
我们最终把中国男孩的危机表现归纳为四大危机:学业危机、体质危机、心理危机和社会危机。在学业危机方面,大量的研究数据发现,从小学开始,到初中、高中,再到大学,男孩的学业成就全线落后于女孩。比如,国家奖学金获奖者的性别比例,连续2006-2007、2007-2008两个年度,男女大学生获奖的“实际比例”均为1:2左右,男生远远落后于女生。在体质危机方面,我们发现,从1985年到2005年,中国男孩的体质在持续稳定地下降,可以说一代不如一代,中国男孩跑得更慢了,跳得更近了,爆发力更差了……这种状况不仅对男孩本身是伤害,还会危害到国防事业以及国民素质的提升,危害当今,遗患未来。在心理危机方面,我们系统地总结了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和诸多调查数据,得出男孩心理更加脆弱的结论,男孩在常见心理疾病(多动症、自闭症、学习障碍、智力障碍)上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女孩,男孩更容易出现各种成瘾行为(烟瘾、酒瘾、网瘾等),男孩的情感其实更脆弱。男孩的社会危机,主要指当代中国男孩责任心不够、阳刚气不足、更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等等。
在总结归纳中国男孩四大危机的基础之上,我们提出了男孩危机的三大成因:应试教育、家庭教育(父教缺失与母教溺爱)和流行文化。我们认为男孩危机首先是教育危机,在利益的诱惑与驱动之下,许多学校被绑上了应试教育的战车,我们把应试教育看作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我们提出了“应试教育对男孩更不利”的观点,认为应试教育漠视性别差异,男孩的优势被弱化、劣势被凸显、特点被看作为缺点,应试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对男孩都更为不利。我们认为男孩危机也是家庭教育危机。在家庭方面,父教缺失对男孩成长具有破坏性的影响,许多父亲对父教对男孩的教育价值存在认识误区或认识不足,有意无意地疏忽了自己肩负的教养责任,危及到男孩的性别角色形成、阳刚气质的获得等等。母教溺爱对男孩危机也有一定影响,溺爱会危及男孩的责任心、独立性、阳刚气质等中国传统社会所认可的男子汉特质。在社会层面,不良的流行文化对男孩发展具有消极影响,如社会往往把“双性化”误解为“中性化”导致许多男孩的性别角色出现混乱,再如不正常娱乐榜样的流行,使性别角色标准被颠倒,导致一些男孩“伪娘”成风。
最后,我们总结出拯救男孩的应对之策:(1)一是改变对男孩的态度。男孩有缺点,也有优点,但更多的是不同于女孩的特点,父母和教师要理解男孩,宽容“暂时落后的男孩”,不因男孩暂时的落后而放弃对男孩的信心。(2)二是要充分发挥父亲的作用。父亲是男孩教育的第一资源,也是最重要的男子汉启蒙老师。父亲要以亲密朋友的身份回到孩子的身边,并就如何成为真正的男子汉给儿子做出榜样。(3)三是把男孩教育和运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就像雄鹰需要天空,就像骏马需要草原,男孩的天性决定了他必须与运动相伴终生。没有运动就没有男孩,更没有男子汉。没有运动的男孩可能是问题男孩。
在长达一年半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就越发感觉到《拯救男孩》的价值,它对“男孩危机”的深度揭示使它具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它将改变人们对男孩的认识,使整个社会正视“男孩危机”的事实存在,促使整个社会思考如何拯救男孩,它不仅仅是一本畅销书。
《拯救男孩》甫一面世,即刻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远远超乎我们原初的期待与想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各大全国性媒体及地方媒体纷纷对此予以报导,各大网站纷纷转载,其中《光明日报》发表了长篇理论文章《男孩危机,一个亟需关注的教育现象》,《中国教育报》以两个整版予以详细深入报道,《三联生活周刊》以整幅封面以及长达26页的篇幅进行深入剖析,《北京青年报》以男孩危机为专题,开展了7次大讨论……中国教育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均进行专题报道。《拯救男孩》一书及其揭示的“男孩危机”现象还引起了海外媒体的关注,美国CNN曾引用此书报道中国的男孩危机现象,美国、意大利、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家的媒体均对作者进行专访。该书出版仅半年时间,发行突破10万册,创造了图书市场的奇迹。
难能可贵的是,《拯救男孩》还引发了学界的关注与争论。某学者在《青年研究》上发表《男孩危机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则发表驳文《男孩危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该文在孙云晓博客上贴出后不到两天点击人数即突破5万。2010年15-16期的《教育发展研究》以“男孩危机”为专题,发表4篇有关“男孩危机”的论文。2010年11期的《中国青年研究》以“拯救男孩”为专题,邀请《拯救男孩》作者及相关学者发表5篇论文,展开理论争鸣。
当然,最重要的是教育实践。在《拯救男孩》的影响下,许多学校和家庭开始探索改变男孩的教育,运动量明显增加,一些学校设立男生班和女生班,教育部门注意加强幼儿园男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工作。
最后,我们别感谢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在百忙之中清晨执笔作序热情推荐本书,他高屋建瓴的评论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完全赞同朱永新教授的观点:“需要拯救的不仅是男孩,更加需要拯救的,是我们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