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资产流拍背后是政绩和民生的偏差


丁寅

    政府部门应当重视这种重大活动在公众心中的价值被高估的现象。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国力上升,举办亚运小菜一碟,一场亚运也不足以让人激动;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公众心中真正觉得有价值的事情,政府部门还缺乏正确的把握。

  拍卖,成重大资产处理优选手段。自奥运尝试后,世博做得更加成熟。而由GDP突破万亿的城市举办的亚运会,当然也不甘示弱。但结局却是——亚运资产竞拍全部流拍。(123 《广州日报》)

  之所以会流拍,不过是拍卖方高估了自己拍卖的噱头。亚运资产,以为对民众会有好大的吸引力,殊不知,让地方政府狂热的这些重大活动,在公众眼里价值其实有限得很。毕竟,这不是刚改革开放那会,大多数人没见过、没参加过这样的国际盛会。世面见多了,那些让举办城市的执政者热血沸腾的活动,在相当多数人眼里也就变得稀疏平常起来,那和这活动有关的东西,价值自然也就打了折扣。

  保留价3000万元,而竞拍价才1600万元,相差整整一半。这其中的差距,也就是亚运这类活动在政府和民众心里价值的差距。屡屡经历大事件的国人,关注的焦点早已改变了方向,而作为政府部门,显然仍停留在激动骄傲的自我感觉中,两者的心理落差就如同那多出的1400万。

  其实,亚运物资流拍早就有过苗头。北京奥运那样举国关注的盛会,物资拍卖时就曾流拍,只是当时暴露出的问题,一是标的包太大,二是如何运到目的地,在时隔2年多后,不但没引起亚运举办方足够的警惕和重视,反而错得越来越远。奥运是近76000件家具、家电被打包成18个标的进行拍卖,仅有4个标的成交。而亚运是约100万件用品一次打包,在未成功后分成4个标的,还是流拍。并且还要求,竞拍后在131之前完成搬运工作,也就是说从拍得到运走,只给了一个星期时间。本来价值就被高估,现在还有如此苛刻的条件,谁还愿意去当这个冤大头呢?

  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恐怕跟政府在重大活动中患的两个病有关:举办中的过敏症和举办后的自负症。对于能给一个城市带来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重大活动,地方政府都是高度紧张,会采取一系列的强制、临时戒严令,给当地民众的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完事后,自以为影响力和地位已经提升的地方政府,自信进一步爆棚——如此重大、政府如此小心重推的活动,那必然在民众心目中也有着极高的价值和地位,那活动的资产,公众还不得抢着挤着去卖。他们何曾想过,被活动干扰到工作和生活的民众,早已将对政府的抱怨转移到活动本身。于是,地位在政府和公众心目中本就不对等的重大活动,价值再一次打折。

  政府部门应当重视这种重大活动在公众心中的价值被高估的现象。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国力上升,举办亚运小菜一碟,一场亚运也不足以让人激动;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公众心中真正觉得有价值的事情,政府部门还缺乏正确的把握。简而言之,对国家的富强,公众已经失去了审美兴趣,现在大家更关心的是个体的生存状态,也就是民富。如果看不到这种民众和政府部门关注重心的偏差,那活动举办得再成功,对民众来说也是没有价值的,而对政府来说,举办活动耗费的心力再多,也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