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创新 向工业强市跨越


  “十二五”征程已经开启,从一般工业城市向工业大市转变的扬州,又雄心勃勃地迈向了一个更新更高的目标——向工业强市跨越,到“十二五”末,扬州力争进入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

  昨天召开的全市工业创新发展大会向全市发出了新春动员令: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5%、增加值增长15%;利税增长26%、工业开票销售增长26%;工业投入增长20%、总量1400亿元,全年新开工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40项。

  经过“十一五”洗礼的扬州工业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高举着“创新”的大旗,大踏步行进在“十二五”征程上。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支柱产业放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

  【目标】 支柱产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路径】 石油化工、机械装备、汽车和船舶产业要聚焦高端产品、主攻高端技术、实施高端项目。

  【目标】 今年六大新兴产业力争实现产值2000亿元,2015年再翻两番,达到8000亿元。

  【路径】着力实施新兴产业双倍增计划,围绕打造“扬州·中国光电城”目标,加快建设国家级绿色新能源、半导体照明、智能电网、电子书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五个基地”,在发展规模和质量水平上跃居全国前列;同时,建设10-15个新兴产业特色专业园区;实现“三个领先”,即行业规模全国领先;关键技术突破全国领先,“十二五”期间力争掌握新兴产业核心技术100项以上,光伏发电效率、LED照明应用等主要技术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示范推广全国领先,加快实施“十城万盏”、太阳能电站及并网发电、智能电表改造等示范项目,在新兴产业产品实际应用上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全市工业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目标】全市重点建设的科技城(园)集聚各类高水平研发机构100家,各类创新服务机构、创业企业1000家,科技人才10000名。

  【路径】全市重点规划建设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产业研发园、市化工园区化工新材料科技城、仪征汽车科技城、江都软件园、宝应输配电装备科技园、高邮光电科技园、邗江大学科技城、广陵信息服务科技园及维扬创意科技园等。

  【目标】全市产销5000万元以上企业全面建成市级以上研发机构,产销5亿元以上企业全面建成省级以上“两站三中心”,50亿元以上企业全面建成国家级“两站三中心”。

  【路径】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平台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建立“校企联盟”等合作载体。积极推动西安交大、扬州大学等大学科技园建设,加快建设完善国家光电产品检测中心、南大光电研究院、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研究院、电子书研发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同时,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目标】 到2015年,全市创新型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收入的比重达到3.2%。

  【路径】 推动企业在品牌的创建、推广、经营、创新上舍得真金白银的投入。

  优化布局推进产业集聚

  培育一批各具特色、集聚度高、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目标】将仪征汽车工业园、市开发区、宝胜工业园和江都开发区分别打造为汽车、新能源、电子书、智能电网及特种钢制品千亿级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一批100亿元、500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群。

  【路径】除汽车及零部件、造船分别布局在沿江仪征、邗江、江都外,市开发区重点集中布局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智能电网、电子书等新兴产业,市化工园区集中布局石化精深加工、化工新材料产业,宝应集中布局电线电缆、电工电器等智能电网关联产业,高邮集中布局新能源材料、新光源应用等产业,江都集中布局特钢制造及软件业,仪征集中布局通讯电子和环保产业,邗江集中布局数控压力机及各类机械装备产业,广陵集中布局液压件、信息产业等,维扬集中布局机械装备、应用软件等。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宁镇扬都市圈,主动联合南京、镇江合力打造“创新型经济合作示范区”。

  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

  整合各类资源,构建保障工业创新发展的多层次服务支撑体系

  【目标】 确保每年投向六大产业和软件信息产业的贷款增幅高于全市工业贷款增幅5-10个百分点。

  【路径】充分发挥市财政政策性创业和风投基金的作用,支持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企业的设立和发展。积极招引境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来我市设立创业投资企业或分支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目标】 到“十二五”末,全市要新增上市企业40家。

  【路径】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对已进入上市程序的企业,如亚威机床、太平洋重工等,全力做好推进工作;对符合上市基本条件的企业,引导其尽快启动上市计划;对已经上市的企业,促进其增资扩股再融资。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三资”并举,促进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目标】 确保5月底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民资完成全年任务的一半。

  【路径】坚持以完善产业链、招引大项目为导向,重点瞄准50家跨国公司、50家央企、50家大型民企、50家高校院所,精心组织好“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运河名城博览会和“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推介活动。拓展利用外资、民资的方式和领域。

  【目标】今年出口过千万美元的外贸企业数力争再增20%,过1亿美元的企业数增长30%,过10亿美元的企业实现零的突破。

  【路径】 推动产业集聚优势转化为出口优势。鼓励和支持一批外贸企业做大做强。

  【目标】 3年内把扬州建设成为江苏省服务外包示范市。

  【路径】 大力招引服务外包领军企业,提升产业整体水平。——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