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原材料对模具企业产品生产至关重要,保证模具企业产品质量基础。然而,随着五金材料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总有一些惟利图厂家或不法商贩,将伪劣产品推向市场,即使某些正规厂家,由于自身管理漏洞或其他原因,也可能使一些劣质产品流入市场。这些伪劣产品生产使用过程,构成了重大质量或安全隐患,成为了产品生产质量事故或安全事故罪魁祸首。另外,采购回原材料如果控制不当,也直接影响产品生产质量。如何防止伪劣或变质原材料流入生产线,是每个模具企业需要研究课题。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百辉认为,模具企业要控制好原材料采购质量,保证产品生产质量安全,需要从原材料供应商评价、选择,加强原材料入库前验收,提高仓储管理质量等方面来进行控制。
一、原材料分类及其供应商评价与选择
1、生产原材料应实行分类管理,突出重点
五金企业需要原材料种类繁多,但不同原材料对生产产品质量影响不同。为便于进行采购质量重点控制,应按原材料对产品生产质量影响程度不同,将原材料进行分类管理。一般分为三类:
A类原材料:指生产使用过程,可能对产品生产质量带来直接、重大影响(例如对产品关键功能、性能可能产生直接影响)原材料。
B类原材料:指生产使用过程,可能给产品质量带来间接或较重要影响原材料。
C类原材料:指一般为辅助件,对产品质量影响一般或轻微原材料。
2、对原材料供应商评价
实践表明,采购原材料质量否稳定,很大程度取决于供应商质量管理水平。因此,采购前应对提供各类原材料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进行评价。
(1)对A类原材料供应商评价
对A类原材料供应商评价重点,一般要实地考察、评价其质量体系运行状况、既往供货情况、供货质量异常时处理与整改能力,以及如期交货及交货数量能力、其产品性价比、其售后服务能力(包括售后服务态度、及时性、效果)等。同时还要通过:查阅供应商提供资料,从供应商其他顾客处侧面调查、了解,对提供原材料样品进行测试试用,对提供原材料质量定期分析结果等方式进行评价。
(2)对B、C类原材料供应商评价。
一般不实地考察,主要查阅供应商提供资料,对提供原材料样品进行测试试用,原材料质量定期分析结果分析等,即可达到对供应商评价目。其:对B类原材料供应商评价,由采购部门提出“B类原材料供应商评价名单”提供B类供应商相关资料,或以往B类原材料检验、使用情况等质量、服务、价格等资料、信息,送技术、制造、质量、财务等相关部门会签(评审),报高层管理者批准即可;对C类原材料供应商能力评价,由采购部门提出“C类供应商评价名单”,由质量、财务等会签、采购部经理签字后执行。
3、对原材料供应商选择与确定
合格原材料供应商应通过选择来确定。而获得一个合格原材料供应商,则取决于上述对各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评价结果以及生产使用情况、价格、信誉等因素。因此,最后确定供应商,应适当多选择几家同种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对比,尤其生产使用情况以及各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基本相当情况下。
二、严格原材料入厂控制
从评价合格供应商采购原材料,并非可以万事大吉。供应商合格,只表明该供应商具备了提供质量相对比较稳定原材料基本条件,其实际到货原材料数量否存短缺,质量否能满足生产要求,还不能肯定。因此,原材料入厂前,还应按照以下要求严格把好入厂质量关。
1、无需检验原材料验收。应依据原材料采购合同、随货同行《合格证》、《材质书》等质量证明材料验收;对个别低值易耗品而难以出具相应《合格证》、《材质书》,必须提前供样品。对无《合格证》、《材质书》原材料,应拒绝验收、入库。
2、对需检验原材料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需检验原材料入库前,采购部门应填写《送检记录》交专业检验部门,专业检验部门出具合格检验报告后,凭合格报告入库。如检验不合格,则应做好《不合格品记录》单填写,并及时填写质量信息反馈单向质量主管部门反馈,要求采购部门办理退换货手续。
3、及时建立验收入库后验收记录。保管员应建立《原材料入库验收记录》,记录包括:原材料名称、规格、型号、生产厂家、到货时间、到货数量、合格数量、验收时间以及相应质量证明;并按材料类别、名称、规格分别登账建卡,以备今后查询、确认。
4、对急用或质量证明材料未全原材料验收处理。对急用或质量证明材料未全原材料,需及时填写信息质量反馈单向质量主管部门反馈,由质量主管部门向采购部门催要未到质量证明材料,并将此原材料按入库验收程序,暂存不合格区,核实合格后方可办理验收手续。
5、材料外观质量验收要检查原材料外包装物有无破损、缺陷,看包装物有无腐蚀、渗漏现象,开箱检查品名、等级、规格型号等,凭产品合格证书、装箱单验收。
6、对只有安装使用阶段才能暴露出来内质量问题,原材料保管员要建立质量跟踪卡,保持与生产使用单位沟通,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通知供应部门依规定处理。
三、严格入库原材料质量控制
防止入库原材料变质,原材料采购过程控制继续,关键要做好如下管理工作。
1、对仓储原材料管理。对库存原材料尤其A类原材料,应经常进行检查,做到“十不”,即不潮、不腐、不锈、不霉、不烂、不变、不坏、不冻、不损、不蛀。
2、库房环境管理。库房内货架、物品应摆放合理,过道通畅,门窗无破损,做到“三净”(地面、门窗、货架),无杂物、垃圾、灰尘。
3、仓库原材料堆码与遮盖。堆码遮盖也保证库有原材料质量一个重要方面。库存原材料必须依据其性能、储存要求进行合理堆码遮盖。特别考虑A类原材料性能、包装质量、仓库地面情况,采取适当码垛方法,达到防汛、防潮目。
4、原材料检查。原材料进入库房,验收、码垛同时,要根据原材料分类及维护保养要求进行保养控制,即应进行定期或经常性检查,及时消除、处理隐患。
5、原材料出库管理。应遵守“先进先出”原则,特别应对仓储期长,货堆大,难以检查原材料进行关注,要及时将这类原材料出库。同时,规范出入库过程行为,避免搬运过程对原材料质量造成损害。
四、原材料采购质量定期分析
原材料采购质量定期分析,许多五金模具企业容易忽视、但很重要环节。对原材料采购质量定期分析,可以发现供应商供应原材料质量稳定方面否有规律,也为下一步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以后对供应商选择、调整,提供重要信息、甚至依据。
原材料采购质量定期分析,A类原材料一般每月应进行一次;B类原材料每六个月应进行一次;C类原材料每年应进行一次。分析内容主要有:原材料试用、测试等验收结果统计分析;供应商如期交货及交货数量情况;供货质量异常时处理与整改情况等。
总之,模具企业不仅要关注生产过程,关注效益,更应关注原材料采购质量。做好采购原材料质量管理,强化采购过程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才有坚实基础可靠保证。
新闻链接:原材料产业“十二五”规划蓝图
原材料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其质量的好与坏、结构的优与劣、品种的多与少,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保障社会需求、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直接影响着制造业水平的高低、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及产品品牌能否长久树立。日前在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吉林省长春市组织召开的全国原材料工业座谈会上,以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5大原材料产业“十二五”期间发展蓝图浮出水面,即调整结构、转变方式、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在严格控制总量的同时,着力推进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布局优化和资源保障,全面建设结构优化、资源节约、清洁安全、质量效益好的现代原材料工业体系,推动国产原材料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根据石化、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新材料产业5大产业已形成框架思路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5年,这5大行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分别为:
石化工业:力争到2015年,全行业有效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产业规模水平进一步提升,行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空间区域布局更加合理,自主创新水平和科技贡献率大幅提高,产业发展后劲和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实现我国石化工业由大变强。
“十二五”期间,石化工业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改造,积极发展高端石化产品,改善品种质量,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节能减排,优化产业布局,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石化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十二五”时期,要通过实施烯烃重大工程、高端化工产品创新工程、化肥农药结构调整工程、危化品本质安全提升工程和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工程,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规范建设化工园区,引导煤化工有序发展。
钢铁工业:力争到2015年,全行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进展,核心竞争力有较大提高。
目前,我国粗钢产量占世界的46.6%,已经形成了资源型和市场型相结合的布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壮大。“十二五”时期,面对结构性矛盾突出、能源消耗量大、铁矿石保障能力不足等深层次问题和加快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的要求,钢铁工业要以调整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加强节能减排,完善资源保障体系,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布局,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着力提高产业素质。同时要通过落实产业政策、健全标准体系等措施,突出抓好淘汰落后、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等工作,积极发展短缺关键品种,全面提高钢材实物质量,统筹重大项目布局,加快产业整合步伐。
有色金属工业:力争到2015年,全行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资源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总体实力跃升至世界前列,为实现有色金属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工业要坚持控制总量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兼并重组与优化布局相结合、开发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相结合、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资源开发与节约利用相结合的原则,促进产业改造提升,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严格控制冶炼产能过快增长,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鼓励煤、电、铝跨行业重组。要不断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重点开发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的轻质高强结构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纯材料、稀土材料等制备技术和产业化技术,着力提高产品质量档次。要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加强再生金属回收,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在优势地区打造一批深加工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再生有色金属示范工程。
建材工业:力争到2015年,全行业走出一条节能、环保、低碳的创新型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建材工业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严格控制总量,防止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要推进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保温隔热等新型建材。要优化产业布局,统筹区域发展。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等建材生产服务业。要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加大自主创新,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布局的企业,以质量品种、节能降耗、环境保护、改善装备、安全生产等为重点,进行技术改造升级。要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推广先进节能技术,实施节能改造,全面提高建材产品生产领域内的能效水平,重点推进以水泥、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墙体材料等行业资源综合利用。
新材料工业:力争到2015年,全行业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突破一批国家建设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材料和技术,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为新材料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要以提高新材料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关键材料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产业规模化发展,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积极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促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推动材料升级换代。
十二五规划原材料描绘新蓝图,国际模协发布质量验收四部曲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