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大医精诚:针灸术造福世界的医学瑰宝
紫禁城国医馆:鹤骨羽身道家风—辟水谷减肥法
紫禁城国医馆:中医刮痧具有祛风、解表、通络的功效
上善若水,大医精诚:皮肤疾病的治疗
上善若水,大医精诚:针灸术造福世界的医学瑰宝
中醫古老的針灸術,在中國用於治病救人已有幾千年歷史。不過,不少西方醫學界卻普遍認為針灸的效用只是心理作用,沒有實質效果。一項對老鼠的研究顯示,針灸是透過刺激細胞來調動身體的鎮痛能力而非「安慰劑效應」來減緩痛苦。這項發現,挑戰了科學家們普遍認為針灸的效用純粹是心理作用的觀點。
最早记载针灸预防的古籍文献,是《黄帝内经》。它既提出了针灸防病的思想:“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灵枢?逆顺》);又强调针灸有保健强身的作用:“是故刺法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素问?刺法论》)。
东汉时期,张仲景对治未病思想也有发挥。他虽然重在药物辨治,但也涉及到针灸预防。
晋唐之后,艾灸广泛地用于预防,主要预防各种急重之症。其一是强调未雨绸缪。一种是通过类似现代的空气消毒法,预防疾病传染,如《肘后备急方?卷二》提到“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以防瘴疠之疾。其二是重视防微杜渐当时医家除主张平时预防外,也注意在发病之初,症候显露之前,用针灸之法截断病势,灭之于萌芽。
宋代直至明清,针灸保健防病有显著的进展。一是艾灸成为主要保健之法。根据中医理论,灸法有温阳散寒、助元固本之功,加之灸法价廉易得,灸法简便可自行操作等,这就使得艾灸普遍推广,成为延年益寿的经济有效的手段。二是针灸防病之法日趋完备。宋代王执中与元代的《卫生宝鉴》皆提到针灸的预防保健之法。至明?杨继洲首先指出要灸药结合。其次,强调预防灸的时机:“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最后还要求注意饮食及生活起居等,使之达到更好的预防目的,炙绝骨、足三里预防中风的实际效果,通过现代医家的验证得到了肯定。
我国广泛应用针灸以防病保健,约在20世纪50、60年代。早期针灸主要被应用于预防各种急性传染病。进几十年,针灸的医疗保健作用日益引起重视,其预防的疾病范围也扩展到现代人多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种上来,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针灸的时代意义。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针灸在西方国家的青睐与广泛应用中,其保健保健作用得到充分展现。
针灸在今天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体现在:
一、针灸预防病种日益增多。针灸预防的病种已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既包括流感、流脑、菌痢、急性灰髓炎、疟疾等多种急性传染病,也可防止或减轻中风、冠心病、休克、破伤风等危重病症的发生,并对外科感染、输血输液反应、人流综合反应、产后出血等急性症候亦有较好的预防作用。针灸还被用于预防癌症化疗时所出现的毒性反应。针灸对竞技综合征特别对其中的考场综合征,有明显效果。
二、针灸保健项目不断扩大。针灸疗法以其经济简便、无任何毒副作用而受到了极大重视。在古代有关健身灸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保健内容和刺灸法本身,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就灸法而言,不仅用来预防某些老年病,而且被用来延缓衰老。如近年来我国不仅采用传统的隔药饼灸,也应用现代经穴灸疗仪照射保健穴位,来提高老人免疫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医家亦十分重视保健灸,在临床实践上有所发展,如提倡:十七、八岁灸风门,以预防感冒和肺结核;至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促使生殖系统健康发育;三十至四十岁左右灸足三里,防止衰老和预防疾病;到了老年加灸风池,以使牙齿坚实、目睛明亮、血压正常等。此外,针灸戒烟、减肥、美容及消除疲劳等保健项目近年也应运而生。特别是由于吸毒不仅在我国沉渣泛起,而且日益成为严重的世界性问题,针灸戒毒引起了广泛重视。这些项目,在古代文献中未见记载,而且大部分还首先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开展起来的。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产生包括体针、耳针、激光针、火针、穴位注射在内的形形式式的穴位刺激技术和方法,并且还发现了不少有效穴位。针灸保健的范围目前仍有扩大之势。
针灸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调整人体的整体机能,使得针灸在预防目前严重危害人类的疑难病中大显身手。已有迹象表明,针灸能提高某些癌肿患者的免疫功能,海内外的一些学者也注意到用针灸防治艾滋病。另外,随着世界老年人口增多,针灸保健也将显示出其优越性。最近,国外还有报道应用针灸防治航天病。这些,都说明针灸是可以与时俱进而造福于世界人民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医学瑰宝,我们应该努力发扬广大之,达到其预防与治疗效果的更高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