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夫解读头脑风暴技巧


胡一夫解读头脑风暴技巧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独家签约讲师胡一夫

 

前言:

众所周知,头脑风暴是由世界闻名的天联广告公司(BBDO)的亚历克斯·奥斯本(AlexOsborn,他就是BBDO中的那个O)首先提出的,但奥斯本本人认为,这一技能并非他的发明,而是他从印度一位名为PraiBarshana的教师那里借用的(Prai的意思是“在你之外”,Barshana的意思是“问题”)。

肇始于1941年的头脑风暴,就像Linux系统,60多年以来,经过全球智慧精英的锤炼,已经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知识财富。在改变世界的创意中,它被赋予“最激动人心”的称誉。学界、商界的领袖们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着手,改变人个生活和事业,乃至决定企业的发展。它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受到尊重,享受创造的乐趣。

在我的课堂上,我发现很多学员和经理人至少都在一定程度上熟识头脑风暴这一技能的深层观点,但遗憾的是——他们还没有遵循一条有效的路径去使用这种已被证实能够有效改善决策的方法。著名企管专家胡一夫老师(预定头脑风暴与解决问题技巧培训,请联系13938256450)希望可以通过今天的学习,借用奥斯本的做法,你可以在你的公司中测试一下,看看这些已被证实有效的方法能给你的会议和决策带来多少益处。头脑风暴法成功要点,一次成功的头脑风暴除了在程序上的要求之外,更为关键是探讨方式,心态上的转变,概言之,即充分,非评价性的,无偏见的交流,具体而言,则头脑风暴可归纳以下几点:

1、自由畅谈
参加者不应该受任何条条框框限制,放松思想,让思维自由驰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大胆地展开想象,尽可能地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提出独创性的想法。

2、延迟评判
头脑风暴,必须坚持当场不对任何设想作出评价的原则。既不能肯定某个设想,又不能否定某个设想,也不能对某个设想发表评论性的意见。一切评价和判断都要延迟到会议结束以后才能进行。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评判约束与会者的积极思维,破坏自由畅谈的有利气氛;另一方面是为了集中精力先开发设想,避免把应该在后阶段做的工作提前进行,影响创造性设想的大量产生。

3、禁止批评
绝对禁止批评是头脑风暴法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参加头脑风暴会议的每个人都不得对别人的设想提出批评意见,因为批评对创造性思维无疑会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发言人的自我批评也在禁止之列。有些人习惯于用一些自谦之词,这些自我批评性质的说法同样会破坏会场气氛,影响自由畅想。

4、追求数量
头脑风暴会议的目标是获得尽可能多的设想,追求数量是它的首要任务。参加会议的每个人都要抓紧时间多思考,多提设想。至于设想的质量问题,自可留到会后的设想处理阶段去解决。在某种意义上,设想的质量和数量密切相关,产生的设想越多,其中的创造性设想就可能越多。

有这样一个在坊间流行的案例:世界某著名牙膏生产厂家由于销量下滑决定开一次会,目的是通过集思广益来获得新的启发和灵感,而使牙膏的整体销量上升。领导层让该公司内的一些管理者、工人、销售人员参加了这次“头脑风暴”,遗憾的是虽然大家发言踊跃,但却没有实质性的方案被提出,于是董事会宣布如果谁能够想出有效的点子,公司将给他10万美金奖励。

话音刚落,正在会议室打扫卫生的一名保洁女工应声答到:我有办法!

在座的人都很吃惊,难道这个其貌不扬的女工能有超人的智慧,能比我们在座的都强吗?于是董事长问这位女工:您用怎样的方法能够让我们的牙膏销量增加,而不增加开支呢?

将牙膏的管口加粗一点就可以了,因为每个消费者每天使用牙膏时挤出的长度总是接近的,管口加粗的情况下我们的牙膏用量自然增加了,这名女工答到。

结果大家都知道,这名女工拿到了10万美金的奖励。

为什么要旧事重提讲这个故事呢?因为这个经典的故事提醒人们思考一个问题:头脑风暴怎么刮才会落到实处?胡一夫老师建议,在刮头脑“风暴”时一般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让与会者自由思考

●对各种想法延迟评判

●以量求质,不拘一格

●结合改善,力求突破

●让与事件无关的人也参加

我们不难看出,在上述的案例中,牙膏公司并没有让与牙膏销售无关的员工或消费者参加,导致头脑风暴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如果不是女工恰巧的旁听,也许这样的头脑风暴还在该公司一直刮着,而永远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方法。

有的学员会问我,胡老师,你一般采用什么样的头脑风暴技巧来解决问题,找到创造性思路呢?我呢,有时会到报亭买3到4本你平时不怎么看的杂志,把它们从头到尾看完。杂志所关注的话题非常的广泛,可以是一些非常重要的议题也会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也可以前言找一些平时绝对不会去看的杂志。根据你的兴趣爱好,你可以选择时尚,手工,旅行,健康,电脑,运动或是健身杂志。在你阅读的时候,努力把自己当作该杂志的目标读者并从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在你阅读杂志的时候,看看你是否可以采用杂志里面描写的那些创意并应用它们来解决你所遇到的情况。举例来说,如果某期《商业周刊》介绍了一个公司解决了他所在行业的一个问题,看看你是否可以用同样的逻辑来解决你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