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总收入9000大洋


   1201054       前两天年二十三,我家的灶王爷回天庭述职向玉皇大帝介绍我这一年的表现与善恶。于是想到把自己前些年的账也算一算。算了1971年4月到1988年6月这17年里我拿到的助学金,薪金和助学金总数,大概在9000元以内。之后的账,因为都不清楚自己的月薪究竟多少而无法算。也只好算了。邹蓝

   

 算自己17年的收入账  邹蓝


1971年4月到1973年1月,我是无锡师范学校学生,助学津贴每月9.5元,22个月,不知道暑假寒假是否有,权算有,合计209元。顺便说一句,无锡师范学校原名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荣毅仁,唐敖庆,钱穆,吴冠中等都曾与这个学校有关。
这9.5元,在江南城市一般生活水平上,当伙食费已经足以维持基本的温饱。那时大米不过0.14元一斤(需要粮票)。一根油条不过2-3分钱。这个物价水平一直稳定维持到80年代中期。
1973年2-1974年1月,12个月,中学实习教师,英语,月薪30.8元,369.6元。
1974年2月-1978年9月,转正后干4年7个月,月薪35.8元,1969元。(最近听说,在江阴,那时分别是30.5和35.5元)。
1978年10月-1981年9月,薪金标准为当地大学毕业生的90%(这算助学金)。当时只有工农兵学员毕业生,北京地区他们的薪水是43元,其90%就是38.7元。无锡原单位发我35.8元,研究所补我2.9元。三年总计1393.2元。
1981年10月到1988年6月(7月起我转到国家体改委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助理研究员,月薪62元。6年9个月。5022元。

这个时间跨度是17年,工资和津贴总计8962.8元。最多不会超过9000元。不算出国津贴等。
那时吃饭,凑合的10元甚至以下可以对付。好一点也就是15元。考虑到那时多数人薪水不过30-40元之间,月生活费可以摊到15的,算不错的了。如此算来,我父母亲那时给我们提供人均15的生活费,确实苦了自己了。不过那时外出吃饭馆的事,基本上就免谈了,一年一次估计都不可能。吃个小吃啥的还可以。至少在我的记忆中,那些年除了小吃店,什么正规的餐厅都没有进过。
那时的物价水平上,恩格尔系数非常高。所谓恩格尔系数,是吃饭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收入低的,钱主要花在吃饭方面;而收入高的,除了吃饭,还有余钱花费在其他方面,如衣着、娱乐、交通等等。根据官方的说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
一般而言,50%是贫困,占60%以上是非常贫困,如果占70以上,那就是极度贫困。相反,占40以下,是小康;30以下是富裕。因为收入除了吃饭之外,还有不少可以用于改善生活品质以及满足精神需求。
农村经济为主的社会,工业品价格很昂贵。那时,一辆国产自行车,120元左右,挣35元一个月的人,不吃不喝,需要攒3个半月的工薪才能买一辆。如果15大洋吃饭,那么每个月其他钱不花,可以攒20元,那得半年才能买。那时,国产手表约110-120元一块。如果一个人一年自行车和手表都买了,那么一年下来他除了吃饭和那两个工业品,什么钱都攒不下来。因此那时人人能基本混饱肚子,不过就是有权的官员等,也只是比一般人好一些而已。但是现钱都缺。因此,实际生活都很穷困。城市如此,农村更不堪更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