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摇号新政实施之后,比高考还难的中签比例令许多有购车需求的朋友感觉希望渺茫。但随后有消息透露说:如果中签不买车,有可能会出台处罚措施。另外如果参加一到两年摇号都没有被选中的人,又确实有买车需要的话,政府会考虑给予指标令其买到车。一松一紧两种论调,令人疑窦丛生。
对于第一条消息,我举双手赞成。对于那些没有买车需求而又起哄摇号的人,其恶劣程度基本可以等同于春运倒票的黄牛。购置资格属于稀缺资源,中签不买车属于资源浪费。毛主席说过贪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而第二条消息则给人不小的现象空间。
其一,如何判定谁是确有买车需求的人。如果对于起哄摇号的处罚措施得力,挤掉这些水分之后,剩下的应该都是有购车需求的人,那到底给谁不给谁指标?其二,用何种方式分配摇号之外的指标。请恕鄙人思路狭窄,除了收费我实在想不出别的什么方法。那以后会不会出现“平价和议价”两种车牌获取方式?平价是摇号获取资格,议价就是仿照上海模式进行号牌拍卖?用收费或拍卖的方式分配指标,这能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吗?果真如此的话,恐怕舆论会给行政部门造成一定的压力。
另据分析,新政实施之后北京的汽车消费市场很可能,会变成一种所谓的精品消费市场。获得购车资格的消费者一定不会随便购买一款,那些质次价低的车型很快就会被淘汰出京城车市。对于大部分自主品牌和中低端的合资品牌都在面临正巨大的竞争压力。面对竞争,厂家应该比拼的是产品和服务。不应耍小聪明,更不应该对地方政府施压而通过行政手段获取利益。有坊间传言说某品牌可能正在谋求该品牌的二手车无需摇号而直接过户,如果此口一开,全国其他造车大户所在的行政区划内的汽车市场恐怕也会对其关闭大门吧。那肯定是得不偿失啊。在自己辖区内的品牌,政府该如何扶持这份压力也是需要抗一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