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心衰从青壮年开始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是美国65岁以上人群住院的首位原因。心衰的死亡率高,25%的新发患者在1年内死亡,且常反复入院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危害生命,也造成巨额的医疗负担。而高血压是心衰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91%的患者在出现心衰前已患有高血压,因此,早期控制血压、干预危险因素是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衰的关键。

  结合近年涌现出的大量关于心衰研究的新成果,2009年3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对《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更新。5月31日,《指南》修订委员会主席玛丽埃尔·杰瑟普博士,《指南》修订委员会委员加里·弗朗西斯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润霖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严晓伟教授对新版《指南》做出权威解读。

  杰瑟普博士说,根据心衰发生、发展的过程,将其分为A、B、C、D四个阶段,A阶段是指有高血压等心衰的高危因素;B阶段是指已经出现心脏的结构性改变,如心脏肥大等;C阶段是指已经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D阶段是指严重的、难治性的心衰。心衰虽然难治疗,但很好预防,即应该从A阶段(高血压)就积极治疗,防止其发展到B阶段(心脏肥大),甚至演变成有症状的C阶段(心衰)。所以,控制心衰的关键、有效方法是积极控制高血压。

  高润霖院士指出,这种分级方法体现了心衰治疗观念的转变,即从治疗转为预防,强调早期干预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左心室肥厚等,对减少心衰发生、改善患者预后,以及降低整体医疗成本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弗朗西斯博士进一步指出早期干预的重要意义,他说,研究表明,平均收缩压降低2毫米汞柱,心血管事件死亡风险下降约10%;收缩压降低10—12毫米汞柱或舒张压降低5—6毫米汞柱,心衰风险降低52%。这说明,早期有效控制血压,延缓或阻断疾病进展,是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衰的关键。

  “药物治疗是慢性心衰防治的关键环节,”严晓伟教授在介绍心衰防治策略时指出,“ARB类药物(即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心衰各阶段治疗中均有重要作用,对于A阶段患者,ARB类药物可以强效降压,控制心衰的高危因素;对于B阶段患者,ARB类药物可显着减轻左心室肥厚,改善左心室重构,使高危患者初发心衰风险降低37%;对于C阶段患者,ARB类药物可使死亡和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13.2%。”

  心衰表现

  左心衰(一) 症状1.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1)劳力性呼吸困难 最早出现的症状。引起呼吸困难的运动量随心衰程度加重而减少。(2)端坐呼吸 肺淤血到一定程度,患者不能平卧。高枕位,半卧位或

  心衰的症状

  心衰的早期症状:一般体力活动时病人既感到疲劳、四肢无力,休息后则能减轻或消除。在进行稍剧烈的活动时,如:走路稍快些、上楼的速度稍快时则出现呼吸困难需要停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再继续前进。疲劳、乏力、嗜睡、烦

心衰诱发的因素

 冬春季节天气寒冷、温度变化大,很容易感冒并由此患上肺部感染,这恰恰是引起心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肺部感染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使心脏跳动的频率加快。人的体温每升高1度,心跳会增加16次左右,心跳加快,增加了心肌的耗氧量,使心脏本身所需求的养分增加,但心脏的功能却不能提供,这种恶行循环的结果就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过度的体力劳动,以及情绪激动都会诱发心衰的发生。人们都知道,剧烈活动以及情绪过度激动,易导致老年人特别是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发生脑出血、心肌梗死,但是很少知道还会引起心衰,所以一定提请大家注意。

在沪召开的“治疗心力衰竭研讨会”传出信息,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已经成为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本市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9%,且这一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高而不断增大,大于65岁的人群患病率为7.4%,大于80岁的人群患病率高达10%,心衰疾病给社会和个人经济带来了很大负担。在昨日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预防心衰要从青壮年开始。

  男性病人多于女性

    最新医学研究也显示,男性罹患心力衰竭的风险是女性的1.24倍。胸科医院心内科教授倪幼方认为,由于男性承受的社会压力较女性大,而且,不少男性在平时生活中吸烟、饮酒过度,体重超重,所以增加了中年男性心力衰竭的几率。

  医生提醒中年男子,千万不要忽略自己“心”的健康。平时就应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少喝酒、减轻体重、改善饮食习惯。

  而对于已确诊为心衰的病人,除应坚持药物的终身治疗外,病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需要作一系列的调整和改变,比如,饮食要低盐、控制水分的摄入,进食不可过饱,多食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品,多吃蔬菜以及适当运动,并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要注意的是,心衰患者一定要戒烟,避免过量饮酒,以减轻心脏不必要的负担,避免症状恶化。

  心衰逐渐“年轻化”

  临床实践证实,心衰通常是由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近年来,这些老年病已经逐渐“年轻化”,导致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中青年人不良的生活习惯。

  据一项专题调查显示,上海市民患心衰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心衰发病率已达1.9%,两年死亡率为37%,6年死亡率高达82%,而患病年龄却在逐步下降。心衰病人不仅生活质量低,而且随时面临死亡威胁,同时还会给家人与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

  患上心衰,最突出的症状就是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而不同程度的心衰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患者最初可表现为活动后气短;此后随着病情的加重,对活动的耐受力也越来越差;到晚期,病人只能坐在床上。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易疲劳、食欲减退等症状。

  心衰病人家庭护理要点

  合理休息是减轻心脏负担的重要方法。白天除午睡外下午宜增加数小时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步行有助静脉血回流到心脏,从而改善心功能不全症状。

  合理饮食在心功能不全的康复中极为重要。原则为:低钠、钾平衡、低热量、清淡易消化、维生素足量、禁烟酒等等。注意少食多餐,因为饱餐后可诱发或加重心衰。

  合理用药要严格按医生处方。心衰病人不能自作主张更改药物或停药,以免发生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