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口蜗居之家无缘廉租房的“房源”与“人缘”


11口蜗居之家无缘廉租房的“房源”与“人缘”

昨日,家住江岸区球场街红艳社区142号5楼4号的罗女士向本报倾听热线反映,全家老小11口人蜗居在50平方米的租住公房内,2005年开始申请廉租房,至今仍无着落。(27日长江日报) 

兄弟、妯娌都是下岗工人,靠打零工谋生,11口之家长期蜗居在50平方米租住公房内。可就是这样一个特殊家庭,2005年申请廉租房,至今都没结果,有关方面给出的解释是“由于房源问题才一直没有解决”。
受政府财力限制,廉租房如今的确是相当稀缺的资源,有资格享受的群体相当有限,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困难得有一个渐进过程,这一点当然可以理解。但前年武汉市政府公布的2009年保障性住房工作计划显示,当年将积极筹集廉租住房房源,实行在经济适用住房项目中配建廉租住房的方式,提供实物配租廉租住房5000套以上。而从2003年武汉市启动廉租房建设以来,已有4万余户低收入家庭享受了廉租住房保障。(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09/02/20/010462633.shtml)像罗女士这样的家庭无缘廉租房,拿房源说事显然过于牵强。
那么会不会社区、街道等有关方面的疏忽,造成了罗女士迟迟住不上廉租房?住房如此拥挤,睡“阁楼”的女儿不时面临摔下来的危险,想必罗家人一定很着急,一定向有关部门反映N次了,连社区主任都换了两届。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人缘”问题,是家庭身份卑微的缘故。一段时期以来,保障房领域的权力寻租丑闻不断,最近更有曝光称云南鹤庆县将大量廉租房提供给国家公职人员,作为“最给力年终奖”,武汉廉租房分配上有没有什么猫腻?笔者不敢妄加猜测,但联系到前年发生的经适房六连号事件,不免让人产生遐想。
但愿罗女士一家尽快住进廉租房的梦想不会再遥远;但愿更多应保尽保者告别住房难不再是梦想。当然,这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能够设身处地替处于弱势地位的困难群众着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扎扎实实践行执政为民理念,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