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
一直以来,整车厂拥有绝对的话语,如今,这种模式正在发生着转变,随着竞争加剧,经销商日趋多品牌经营的集团化,不再完全依附于某一品牌或整车厂,这为经销商与厂家之间的博弈创造了条件。而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采用,零部件企业“主观能动性”也在不断增强,也在引导着整车厂,这使他们之间的博弈成为了可能。此外,消费者与商家的价格博弈、整车厂之间体系能力博弈……也成为2011年车市的焦点。
油价
油价会不会涨,十有八九会涨,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一、分析这几年油价变化,走出了一条不断上升的曲线,上涨的趋势十分明显;二、通胀会引发油价上涨;三、随着汽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需求增大,新的供需关系加大了油价上涨的可能性。有人预测:2011年93号汽油很有可能达到8元一升。
限购
北京限购令出台以后,会有更多的城市效仿。限购会抑制汽车消费么?当然,北京市场肯定会受到影响,销量锐减到50万辆或者更低,不及去年的一半销量。博主认为,对非限制城市不仅不会抑制,反而是一种刺激。意识到汽车是一种紧缺资源,消费者的购车热情定会有增无减。
营销区域化
不久前,博主参加奔驰试车活动,由此了解到:奔驰中国已成立四个大区,以“个性化”方式开展营销业务。丰田也在成都、长春等主要汽车城市设立代表处……地大物博的中国,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消费习惯,汽车营销必须入乡随俗。人们会注意到,这几年,“本土化”已成为合资企业高管的流行语。就2010年情况看,厂家区域活动越来越多,区域竞争也更加激烈,2011年这一趋势仍会延续。有一点可以肯定:营销区域化与消费个性化相伴而行。还有,三家大众联合启动的南方战略就是区域营销一个成功的案例。
新能源车
经历了2010年新能源车新闻大战,各企业赚足了眼球,2011年该亮出些产品让大家看一看了。有多少款新车上路?上路后运行情况如何?这一切都会成为人们的关注点。
2000万辆
2011年汽车产能不管能否达到2000万辆,都是新闻。达到2000万辆,消费结构如何?还有增长空间?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否更加严峻了?没有达到,增速放缓的原因……有无数个疑问待解。
兼并重组
去年,市场井喷形势下,企业掀起扩产潮,2011年开始,新工厂将陆续达产,由此市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井喷的情况下,有的企业全系产品供不应求,有的企业则因产品力不强,不得不降价促销,冰火两重天,其最直接的结果,优胜劣汰,兼并重组!目前的情况是:市场尚未达到完全竞争状态,终将要达到这个状态。
召回
召回将成为一种常态。2010年市场频频召回,2011年刚一开始,就传出丰田全球召回的消息,随后,27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宣布,该公司将在北美召回52.5万辆福特稳达(Windstar)MPV,召回原因为该车型的后轴在冰雪天气可能出现腐蚀现象。相信召回的脚步绝不会就此戛然而止。如何看待召回,如何使召回制度、体系更加完善?这是消费者关心的也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召回不可怕,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召回。
小排量
长期以来,1.0L~1.6L排量车型是乘用车市场主要的消费区间。去年,在多项优惠政策激发下,小排量车收成不错,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2011年,一些优惠政策撤离之后,小排量影响?小排量一定要政策来扶持么?今年对小排量而言还是有一些利好消息的,一、油价上涨,小排车节省燃油的优点更加明显;二、节能车补贴依旧存在,这对小排量有促销作用;三、小排车产品更加丰富了,质量、安全性更高了,外观更加漂亮了,小排量车的吸引力自然也更强了。另外,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变。
UV
去年广州车展前夕,几天之内三款多功能车发布,有上海大众新途安、广汽丰田FUV以及马自达8,据了解,去年多功能乘用车(MPV)销售44.54万辆,同比增长78.92%;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销售132.60万辆,同比增长一倍,两者皆大幅超过汽车市场的平均增长速度。而且连续几年,MPV、SUV、的增长速度皆超过乘用车。2001年前,成功的象征是我要买一部车,2001年至2008年是我要买一部好车,2009年则是我要买一部适合自己的车。随着经济增长,涌现出一股新的消费潮流,比以往更理性也更个性,这股强劲的潮流成为“UV”(Utility
Vehicle,多功能车)大行其道的稳固基础。
(蓝畔)(独家供稿新浪,新浪汽车博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