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990年12月郑州商品期货市场成立为标志,中国期货市场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从创业之初的艰难探索,到两次清理整顿,再到2010年股指期货的顺利推出,中国期货市场进入了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的历史新阶段。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复杂多变,给中国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诸多新的风险,中国期货市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中国期货市场初步具备了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
中国期货市场作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品种体系不断完善,经营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业绩表现令世界瞩目。
第一,基础制度逐步建立。1999年国务院颁布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2007年又对其做了修订。此后,监管部门和市场自律组织颁布了一系列具体配套规章、规范性文件和自律管理规则,内容涉及期货产品上市,投资者保护、市场风险监控、统一开户、期货公司净资本管理、分类监管、高管人员和从业人员资格管理、执业操守、信息披露、防止不法行为等,初步建立了期货市场基础性制度体系。
第二,产品结构逐步完善,市场规模稳步扩大。20年来,中国期货市场产品创新有序推进,目前交易品种总数23个,主要涉及国计民生的大宗商品、农产品、金属、能源和化工领域,覆盖了国民经济主要产业领域的商品期货品种。投资者开户数量与保证金规模快速增长,期货交易规模日益扩大。建立起了以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为平台的分工与协作的格局。
第三,股指期货平稳推出。在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成功上市,这是自1995年停止国债期货交易以来中国推出的首个金融期货产品。股指期货推出了分级结算、中间介绍、投资者适当性、跨市场监管等制度。股指期货上市以来,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市场参与面不断扩大,机构投资者陆续进入,市场功能逐步发挥。
第四,合规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增强。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监管,中国期货行业合规文化正逐步形成。期货公司净资本监管制度实施以来,期货公司财政状况明显改善、资本实力、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为行业奠定了合规和资本基础。
第五,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功能日益显现。铜、白糖、大豆等品种已经成为现货市场重要风向标。越来越多的产业客户开始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稳定现货经营,其价格发现、套期保值功能在相关产业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初步具备了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不牢,美国金融改革有待观察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不牢。美国失业率持续高企,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尚未结束,日元汇率坚挺导致其出口导向型经济遭受重挫。特别是,美国继续实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增加了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压力,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经济形势扑朔迷离。
为了防止金融危机重演,2009年以来,美国探索实行大规模的金融改革。2010年7月2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对包括货币当局、监管当局、银行、证券、保险、对冲基金、信贷评级机构、交易商、投资咨询机构、会计制度、交易机制、上市公司等在内的金融体系运行规则和监管架构进行了全面改革和修订。
其中有关期货业改革,就是要求将柜台(OTC)交易的衍生产品转移到交易所内交易和清算。该法案规定,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建立同时适用于OTC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交易持仓限额制度。新金融法案旨在通过给予CFTC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更大权力,来监管不负责任和过度冒险行为,以对场外衍生市场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该法案强制要求适用的衍生品必须进行中央结算及交易所交易和清算,但是,哪些衍生品适合中央结算和交易所交易?显然是一个难题。
这项改革似乎可为期货市场提供更加透明的定价和更高的流动性,但是,一些美国金融机构对CFTC和SEC表示,美国监管当局加强金融监管步伐太快了,给市场参与者带来了不公平负担,可能会降低流动性和增加风险,而参与场外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和终端消费者更关心法案是否会增加套期保值成本和降低市场流动性,CFTC主席盖里·金斯勒(Gary Gensler)表示,市场适度自由和创新空间是金融市场繁荣和具备竞争力的基础。金融市场首要功能就是资源配置和资本定价,为风险承担者提供高回报,为风险规避者提供场所,同时为企业提供融资和套期保值功能。新的监管方式将在保护市场发展和活力与强化市场监管、降低风险之间寻找平衡。但是,任重道远,这一改革的效果尚待长期观察。
三、中国期货市场名列前茅,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统计,2010年上半年在全球商品期货品种中,仅有两个品种交易量超过1亿张,即中国的白糖期货和螺纹钢期货。在前10位农产品期货和期权成交量排名中,中国三大商品期货交易所品种占了7个,其中,郑商所白糖期货从2009年同期第2位跃居首位,上期所天然橡胶期货和大商所豆粕期货、豆油期货、棕榈油期货分别为第2、第3、第4和第6位。郑商所棉花期货上半年成交量同比增长1271.3%,居第8位,增速居全球农产品首位。在成交量前20名金属期货和期权合约中,上期所螺纹钢、锌、铜期货成交量占据全球前三位。
2010年是中国期货市场快速发展的一年。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全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期货合约3,133,049,200手,累计成交金额为3,086,652.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5.22%和136.51%。上海期货交易所累计成交量为1,243,796,430手,累计成交额为1,234,794.7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01%和67.41%。郑州商品交易所2010年累计成交量为991,650,822手,累计成交额为617,913.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36%和223.37%。大连商品交易所2010年累计成交量为806,335,502手,累计成交额为417,059.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7%和10.79%。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4~12月累计成交量为91,266,446手,累计成交额为816,885.37亿元。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相当复杂。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外流动性过剩传导到国内实体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近一段时期里,国际期货品种价格大幅波动,成交规模显著增长。国内商品期货走势价值基本与国际保持联动,但总体波幅小于国际市场。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对期货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激烈,促使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目前,稳步发展我国期货市场,建立与产业发展规模相匹配,风险管理相适应的期货市场体系,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从而保障实体经济战略安全已成共识。期货市场大幅波动,对于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客户风险控制能力和市场监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客户风险管理需求日益增长,期货公司服务现货企业能力受到更多、更大的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机遇多于挑战。因此,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不断加深对期货市场发展形势、内在规律和改革路径的认识,积极探索解决市场深层次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夯实期货市场改革发展内外部基础。充分发挥市场在促进价格形成、管理价格波动方面功能,让更多产业客户利用期货市场有效管理现货风险,从而提高期货市场服务国民经济能力,促进期货市场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发挥应有作用。
四、加快中国期货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十二五”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期货市场发展的重要性,监管与发展并重,规范投资者交易行为,稳步推出创新业务和品种,促进中国期货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第一,要强化依法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正确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守不发生系统性风险这个底线。当前,国内外环境扑朔迷离,要立足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加强对市场风险诱因、表现形式、应对思路做出深入分析和研判,坚持依法强化监管,不断更新监管理念,完善市场交易规则,严厉打击操纵市场的违法违规行为,抑制过度交易、过度投机,发挥期货市场在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二,以发展为主线,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加快创新。要以有利于市场功能发挥为根本出发点,深入研究完善期货品种体系,做深、做细现有期货品种,稳步推进符合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期货产品创新,努力做到产品上市及运行中风险的可测、可控和可承受。支持期货公司在稳健前提下开展创新,逐步推出期货公司投资咨询、境外期货经纪和资产管理等新业务,扩大期货公司服务范围,促进期货公司为国内相关现货企业利用境内、境外两个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提供更方便安全的中介服务。
第三,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目标,加强期货行业合规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在建立期货保证金安全存款动态监控制度、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基础上,继续加强监管,严厉打击诱导、欺诈投资者、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行为,期货公司要立足行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大局,积极深入投资者教育工作,贯彻落实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研究在商品期货市场实行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可行性,强化对投资者风险揭示,推动行业合规文化再上新台阶。
第四,加快期货市场立法。期货立法要具有前瞻性和有效防范风险,确保市场稳定。既要为发展创新预留空间,又要防范创新带来的风险,确保创新过程中的监管、立法能够跟进和匹配。坚持统一监管体制。美国多头分管体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了很多突出问题,我国一定要坚持统一监管体制,不能多头分管,各自为政。鼓励场内期货市场在有效监管下发展和创新,禁止搞变相的期货。加强对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金融机构参与期货市场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为完善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创造法律制度条件。
第五,将期货公司打造成为专业金融服务机构。提升期货公司研发、技术、管理、服务、人才培养等能力。随着基金参与商品市场以及不断推出期货公司创新业务,机构投资者将成为期货市场的重要力量。在经营上,期货公司要抓产业服务能力,抓机构客户和套保客户;抓创新业务,实现业务模式突破;抓商品期货新品种,拓展股指期货市场;向现货领域产业链延伸,促进期货现货市场融合,提高相关产业市场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随着期货咨询业务、理财业务逐步推出,深化期货公司理财服务功能;针对不同投资者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
目前全球流动性过剩,资产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成为常态,风险管理需求增加,这是加快发展期货市场的现实机遇,我国应该抓住这一机遇,通过加快发展期货市场,争夺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为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应有贡献。
由我主编的《期货投资学》出版已有三年了。在此期间,根据市场需要,出版社对该书进行再印。三年来,中国期货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一些内容也已过时。一年前,本人离开大学课堂,来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职从事国际经济与金融市场的政策研究。本书责任编辑兰士斌同志希望我能顺应形势变化,对《期货投资学》进行修订,在广发期货有限公司李莉同志的协助下,现已完成修订工作。感谢兰士斌同志的支持。书中错误之处盖由我负责,欢迎读者朋友们提出宝贵意见。
中国期货市场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评论
编辑推荐
10 views